第A4版:文化
上一期 下一期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04月10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文化
清明踏青
潘玉毅
 作者:  浏览次数:1627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中国,很多节日常伴随着悲和喜两种情绪,这一点在“清明”这一日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团圆往往也是别离的开始,清明因可多放一天假,让人打心眼里感到欢喜,但转念想到其旧有的习俗,人们又不免自心里向外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氛。
  清明序数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各自的习俗,清明也不例外。自古以来,清明便有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等习俗,到汉唐时,蔚然成风,且一直保留至今。不管你官做多大,位居多高,哪怕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辅,到了清明这一天,也不免要下马、下轿,去祖先坟上走一走、拜一拜。到了开元盛世,玄宗皇帝为了回乡扫墓的官员不至于因返乡延误公事,还专门颁布政令为他们拟定了一个为期四天的小长假,后来更一度延长到七天,可说是相当人性化。
  显然,祭祖也好,扫墓也罢,大抵是因为那个世界的人再也回不来了,只剩下后人满腹的思念和记挂,唯有借坟前的一炷香、一个深深的鞠躬,聊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感激。
  当然,清明的哀思来自于人的思念,也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杜牧有首同题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前后,雨总是下个不停,早也纷纷,晚也纷纷,下得人愁肠百结,踏青去不得了,扫墓归来,也只落得个浑身湿透,恰似下了锅的落汤鸡,狼狈中更添感伤。
  在吾乡慈溪,清明前后还有裹艾青汤团和艾青歪包的习俗。眼见着日历上就快翻到清明节这一页了,惯于操持家务的巧手主妇们纷纷自野外或市场里淘来艾青、荠菜、马兰头诸般野蔬,某一日晚饭过后,或约三五邻舍,或独自在面盆里揉起了粉,拌起了馅,在灶间叮叮当当地忙碌起来。待汤团和歪包出笼,即使再挑剔的人也能吃出些许美味来。端一碗到祖先坟上,也见得晚辈的一点孝心,可说是另一种乡思的寄托。
  当然,到了今天,清明还有另一重意义——它为日日裹足于办公室、城市间的年轻人踏春旅行提供了机会。走出办公室紧锁的房门,走出玻璃封死的窗户,去外面看看桃红柳绿的景色,我们方明白,原来这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呆板。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