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化
上一期 下一期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04月10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文化
清明是一张回乡地图
王晓宇
 作者:  浏览次数:1165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传统文化的脉络里,清明是一张画着乡愁的地图,这张地图指引着我们回到故乡或精神的家园,找寻自己的根。
  每年清明这一天,不管路有多远、事有多忙、无论心在哪里、身处何地,都会风尘仆仆地回乡祭祖,给已故的亲人上坟扫墓。
  在城市化进程的洪荒里,每个人都走得慌慌张张,每个人都走得茫然而迷惑,对快速改变的世界无所适从。对故乡的认知,对文化的认同越来越没有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清明节这个文化符号让人们找到归乡的路,它是乡愁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人精神上的节点。
  一脚踏上故乡的土地,淡淡的泥土清香扑面而来,那种感觉踏实而厚重。清明前后,地气上浮,空气中弥散着暖暖的春意,花朵含苞,草木回春,冰雪消融,溪水潺潺而流,小鸟站在枝头欢唱,就连群山的轮廓都变得柔软可爱了。农人们在山野坡地忙着种瓜点豆,节气不等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道理农人最懂。
  梨花风起,春意盎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似乎总是跟雨有关,似乎总是跟魂有关。潇潇细雨,轻愁如烟,仿佛是离人的泪滴。跟故去的人叙谈,是肃穆的交流,没有眼神流转,只有灵魂的对视。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家族血缘的脉络和延续,是对先人的缅怀和追思,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一种精神。清明这一天,人们会扶老携幼来到墓地,摆上鲜花、酒食、果品,焚化纸钱,放些鞭炮,庄严肃穆进行祭拜,颇有仪式感。
  扫墓祭祖也是古人过清明最重要的内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里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扫墓祭祖的场景。寒食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仪式,清明节前一两天要禁烟火,食冷食,这个习俗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然,除了寒食扫墓祭祖外,还有一系列的活动,诸如踏青、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插柳、植树等等,每一项都是清明节这张地图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活动,编织了密密麻麻的乡愁,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记,无论年纪多大都存续在记忆里。
  清明是一个明媚和忧伤参半的节日,明媚的春光中笼罩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这忧伤,来自对逝者、对先人的怀念和感恩。清明是一张乡愁地图,在一脉相承的延续里,思乡怀亲,祭祖扫墓,上一柱香,捧一抔土,不仅仅是尽孝,也是寻根,知道自己的来处,知道自己的去往,坦坦荡荡地走在路上,肩负着一代又一代往下传承的责任。
  清明时节,总有一缕风吹拂着你的心田,总会有一滴雨润泽着你的乡愁,如果你仔细看,会在清明这张地图上找到你的根和乡愁。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