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化·服务
上一期 下一期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3年08月20日
新闻内容
第四版:文化·服务
冷峻中的打量
 作者:骆驼  浏览次数:615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叶延滨文集《世界的理由》赏析

近日,收到叶延滨先生寄来的文集《世界的理由》。叶延滨是以诗歌闻名文坛的,从其代表诗作《黄土谣》、《干妈》、《中国》等,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需要我赘说,凡是喜欢新诗的人,无论是50后、还是6070后,都读过其诗歌。而诗人的随笔集,阅读之前我是充满好奇和想象的,诗人是怎么来表达他的观点和思维的?2013年盛夏,我以夜读的方式和工作间隙读了这本《世界的理由》两遍。

《世界的理由》书名表达出了诗人惯有的诗性和哲理。世界的表达可以是一草一木,可以是小人物小事件;也可以是洪钟大吕,可以是大思维大人物。书名给出了题目,书中则一一应答,不完全是肯定的回答,但同时预留给读者想象延伸的空间。对,读者也许会找到不同的答案,这世界是安静的、喧腾的、物质的、精神的!在整本书中,诗人叶延滨以冷静的思维发掘出了问题,而理性地分析了问题的实质核心,然后自己不作救世主和审判官,而是谦卑地克制地退居“二线”,让读者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和甄别。除了理性的发现,叶延滨保持了诗人的“本色”,他用诗性的视线去丈量世界、扫描人生,问切心灵。“一是小儿背诵。背诵古诗。无论有无诗才,也不管能否爱之受之,背!直背得在幼儿园里能诵,在客人面前能唱,换来几句赞叹,让爹娘脸上红光一片。这种效果之一,就是让大多数的背诵者,记住了幸福的儿童时代还有痛苦的回忆——苦背诗词,于是在他们能自我选择的时候,首先就选择了远离诗歌……诗歌的快餐消费,无论是在小儿层次、初恋人群还是蹩脚理论家那里,都是以最终拧干诗歌中的情感而告结束。”——《诗歌的快餐消费》。现代人为何不喜欢现代诗歌,诗人给出了几种答案。

在纷繁复杂的世象面前,诗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冷静,他看到了现实的喧哗。“时势造英雄。这是一句话,文坛如果只有作品和作家就不叫‘坛’了,还有作秀的江湖人物。文坛又还姓文,你登台后他上台,最后是不是个角儿,还要看‘文’得如何。”——《文坛也是坛》。现今的文学圈,专业的,业余的,年老的,年轻的,一股闹地呈现在新华书店、大众书摊,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好坏自有公论,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是的,就看你舞文弄墨的水平如何,就看你的观众粉丝多寡。在本文集的开篇章《创作自由》中,我更看到了一个成熟诗人、成熟作家的冷静思索。创作者,无论是体制内的作家还是体制外的,都应该是一个诚实的工匠,一个有良知的人,要对得起消费阅读的观众。“承认处于受制约的现实中,努力坚守创作自由这个‘小小的活动’,并非只是原有体制下生存的作家所面对的现实,也是自以为是‘自由写作者’所面对的现实,在金钱面前,‘创作自由’所可能得到的空间,并不一定更大。”——《创作自由》。从作家的自身内部去解剖分析体制内写作和自由写作者,不偏不倚。在文集中,笔者也观察到了诗人的冷幽默和反讽意味。“要当一个好文学家,就千万不要用‘最’字的套。比方说‘最纯洁的爱情’,是到上床为止还是到厨房为止?比方说‘最神圣的地方’,是牛虻叮在牛屁股还是牛虻叮在伟人的脸上?”——《最》。在文集251篇随笔中,有五分之一的篇章具有冷幽默和反讽意味。在整本文集中,则运用了描绘、联想、跳跃、明喻、暗讽、感怀、历史和现代等多种语法手段呈现出语言的魅力和丰富性。

在文集中,叶延滨不谋求长篇幅,只讲求文章的精炼。许多章节只有数百字,但言简意赅,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思想境界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诗人在保持诗人身份的同时,以哲学和文化的眼界去挖掘世象百态,谈作家,谈诗歌,谈网络,谈女性写作,谈文学现象,谈社会现象。读者从中了解到世界是如此的复杂又是如此的简单。我不敢妄自揣测延滨先生的思想轨迹,但我知道,起伏不定的人生道路和《星星诗刊》、《诗刊》两个杂志的主编生涯,阅人阅稿无数,给了他丰富的氧库和厚重的底蕴。这是此书吸引力所在。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读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在多篇文章中,延滨先生保持了诗意的表达,让人读后陷入思索。《诗刊》举办的一次‘青春诗会’,有位到会的年轻诗人对修改作品不太感兴趣,说道:‘闪电是不能修改的!’这句话成了名言,在以后的几届诗会上流传。闪电是不能修改的,但不同的闪电有的只是如流星,有的却可以击发雷霆万钧。积累足够的能量,就会在诗歌的天空划出一道炫目的闪电!”——《修改闪电》。“的确,好诗歌是不必修改的,要保持住闪电的锐利和冲击力,但不成熟的一首诗歌,当然值得商榷推敲。又比如《栅栏》一章,显然是诗意的天空表述。——“不知不觉,我们这些修建动物园栅栏的人,把自己也装进了栅栏里。家家的窗户都有铁栅栏,家家的大门都是铁栅栏,又是什么让人们把城市变成了动物园?”现代都市越来越重的金属感、囚笼感,相互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让人与人变成了动物之间的对峙,人落入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笼子”。文集中的第87页《诗歌除外》;92页《真诗人》;98页《诗歌的形式》;117页《以诗为命》;189页《诗人是个什么样子》等文,表达了诗人本身对诗歌的关切。

延滨先生是个清醒的人,有良知的人。在他《活着》一文中,我读到了一个作家的真实和自省。——“只有今天的人,活得物质化,也叫物欲化,明明是实实在在地吃喝拉撒,人们却说:‘看,这些人活得多空虚啊’。只为明天的人,活得‘精、气、神’、明明是只求精神上的自足,不食人间烟火,人们却说:‘瞧,这些人活得多么充实。’而绝大多数的人如同我,站在这两类人中间,左盼右顾,不断调整自己的活法。这在《直播‘排演’》中也可以感受到,延滨先生的一份良知。——“‘直播中国’变成了一个排演出来的节目,也许,学过新闻的编导忘记了新闻类节目的最大敌人——排演和编造。”

整本文集读完,文章间或幽邃,或繁复,或冷峻,或诗意,在空调的房间,恍惚间已感觉全身湿透,我知道这不是生理的简单反映,而是在我阅读之旅中,给了我足够的明示和警醒。立足于脚下的土地,延滨先生冷峻地审视生命的孱弱,守望精神家园的流逝和现代人迷失的生存状态,给出了“世界的理由”。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