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那个岛上的下午 2013-03-29
·清明的意境 2013-03-29
·编者按 2013-03-29
·清明读墓志铭 2013-03-29
·七 律 2013-03-29
·父 亲 2013-03-29
·春天的回声(四章) 2013-03-29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3年03月29日
新闻内容
第四版:副刊
清明的意境
 作者:龚 毅(重庆)  浏览次数:6448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风又绿江南岸,清明时节再归来。

小时侯,清明是长辈们对一个时令的念叨;成年后,清明是我游走在诗词中的一种意境。

清明的意境,是从寒食的门槛走进去的。

寒食紧贴着清明。此刻,春暖百花开,暖阳催人倦,“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寒食一尽,清明登场,即是“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唐·杜甫《清明二首》)。

清明节的习俗是祭奠先人与逝者,总是少不了哀思与缅怀。在这种氛围中,走进清明的意境,自然迈不开杜牧(唐)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杜牧的《清明》相比,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则应是千古一叹的清明意境。而郑板桥在一阕《浪淘沙》词中写道:“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此处的“湿”字,则是雨水与泪水的交融,使清明的意境变得如水浸时节。

清明时节,扫墓归来后,如果思念仍然萦绕眼帘,挥之不去,不妨手捧厚厚的一部诗词,选择清明的题材而静静地阅读,逐渐走进清明的意境,这远比单纯的墓前的纸钱、祭祀的青烟更具有一番韵味。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