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11月02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一窗古色 满城遥忆
赵小越
 作者:  浏览次数:1112  放大 缩小 默认

  

  刚下过雨,氤氲着厚厚的水气,刻满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墙角蔓延着碧色苔痕,两侧明清古老民宅清雅朴实,雨水从宅子屋檐角缓缓滴落。走在凤凰古城的老街巷中,我宛若感到时光在倒流。门口坐着一位正在刺绣的阿婆,旁边竹篓里铺满了湘绣手工艺品。她的身子几乎蜷成一团,布满皱纹的脸慈祥安然,凝神屏气中,时间仿佛静止了。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绣品经由湘西阿婆们的巧手缝制出,挂满古城的大街小巷,与传统古老的吊脚楼、沱江跳岩、马头墙等相得益彰。
  我在一窗古色的虹桥边客栈住下,敧枕听,远处依稀传来了悦耳的陶笛声。从客栈出来走几十步,便是虹桥了。虹桥横卧于沱江之上,桥下有三个大石拱,与对岸的民族一条街纵横交错。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听信一位阴阳先生的谗言,认为这里的南华山和沱江奇峰就是一支潜在的龙头,并断言这里会有人问鼎中原。朱元璋大笔一挥,斩断龙颈,彻底毁坏凤凰风水,令此地永世出不了皇帝。“绝似中流擎砥柱,不教江水起狂澜。”桥下的回龙潭碧水荡漾,桥上的风雨楼尽显市井之气。
  一针一线缝密了朴雅,一桥一楼垒尽了时光。
  穿过风雨桥顺石阶下到江边,对岸的土家族吊脚楼尽收眼底。一根根木柱支撑着“半边楼”伸向水中,好似一支支长蒿,在江流中悠然漫溯着。沱江如一整块流动中的翠玉,映照着吊脚楼厚重古朴的容颜,又修饰它以梦幻的韵美。望向江中,正对北城楼有两排方块石墩连接两岸,是有名的沱江跳岩。与走过大石桥的感受全然不同,在此处过江是要“跳”的,石墩窄到仅能容纳一人过江,且无任何护栏,周围是广阔清澈的沱江,走在上面,心情是既亢奋又紧张。
  下了跳岩,我回首看到一位梳着麻花辫、身着红色苗服、背着大竹篓的女孩在跳岩上自然大方地蹦跳着,宛若《边城》中的翠翠。虽说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并不是指凤凰古城,可沈从文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凤凰人,他笔下的翠翠更是中国文学史上湘西女子的最佳代表。“漫步曲巷心已醉,遥忆沈公禅意悠。”我与文友们已迫不及待地要去寻访沈从文故居了。
  从凤凰城顺着东正街右转,就到达位于中营街的沈从文故居了。故居所在的街巷很窄却十分清韵,房屋建筑也属于湘西民居特有的吞口屋。进门后正中大门开间的墙壁向后退一定距离,形成“虎口”,中间放置了一口天井,两边是厢房,共11间。堂屋里到处悬挂着沈从文先生的珍贵墨宝,中间放置着一塑先生的白瓷雕像。从两侧往里走是书房,可以看到先生儿时用过的书桌与书篮。桌椅已变得陈旧古老,桌前的窗子雕花精致,虽经岁月剥蚀,扔难掩当初的华美。我凝望着那张已经破陋的书桌,想到沈从文先生在此创作了《从文自传》《月下小景》《八骏图》《记丁玲》等著名作品,而《边城》也是在此期间酝酿而成的,内心就激动不已,眼前似乎浮现出先生孜孜不倦伏案写作的画面,耳边仿佛回荡起先生的墓志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宋代刘望之有诗云:“衣牵石巷青如染,光映廊檐淡若浮”。告别了青石板,重踏在柏油马路上,心中不由得怅然若失,感慨纷纷。试问自己,这次旅行的意义何在?在于它填补了我心中那块最浪漫柔软的诗意梦境。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