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心若有归 2023-03-21
·故读书为颐养第一事也 2023-03-21
·日 出 2023-03-21
·捉黄鳝 2023-03-21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3年03月21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捉黄鳝
 作者:■游 龙  浏览次数:241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的春天非常短暂。印象中,小时候的天气也是一样。几乎刚脱下袄子,就要穿褂子。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景致,来去匆匆,如白驹过隙、惊鸿一瞥。清明一过,气温渐次升高,到了谷雨,基本上就是夏天的节奏了。
  这个时节,最好捉黄鳝。
  田里的水,经阳光连日暴晒,变得活络而温暖,这就给在泥洞里蛰伏一冬的黄鳝及众水族们发出了信号:醒了醒了,出来觅食了!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事,找对象繁衍下一代的工作绝对不能耽误。
  黄鳝是穴居生物,不喜光,通常晚上出来活动。由于临近插秧,田里早已翻犁整平,月色之下,黄鳝就慵懒地摆在泥面上,呈舒缓的“S”形,等着食物或配偶的动静。靠近它,只要不是过分的骚扰,它都懒得动一下。所以晚上捉黄鳝,那是信手拈来,十拿九稳。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躁动起来。几个小伙伴,除了上课时间,就凑在一起不停计议,先是分工,各自负责准备巴篓、火把、夹子、竹筒等器具。那时候不用电筒,一是使用成本高,电池贵,而且电筒基本上是各家唯一的“家用电器”,偷拿出来耍的风险极大,被大人发现了后果很严重。二是电筒光容易被水面反射,晃眼睛,看不清楚水里的黄鳝。火把的火光在水里穿透力强,看得真切。火把的材料也很好解决,就是到江边捡纤夫拉船用坏扔掉的竹编绳子。这种竹篾拧成的绳子长年被江水浸泡,晒干后特别耐燃,风吹不易灭,火光也特别亮,江边的人管这叫纤藤杆。彼时,走夜路的人就用刀砍两截纤藤杆带在身上,点着能走上几十里,据说还能驱鬼避邪。
  除此之外,还要分别从家里顺点油、盐、泡菜坛水之类的,装在瓶子里带上。捉到黄鳝,得在外面吃了回家,这是规矩。那时生活条件艰苦,但大人们普遍不认为黄鳝是一种营养荤腥。如果我们把黄鳝拿回家去弄着吃,他们会认为又费油盐又费柴,一般不会得到支持。
  一切准备停当,待到天黑,我们就以各种理由从家里溜出来,到生产队的牛栏屋前集合,然后开始一坂田一坂田地扫荡。
  忙活一阵,巴篓里的货约么差不多了,就分出一路人马,灭了火把,摸到地里去剥胡豆。这是个技术活,怕被人发现不能照亮,又不能剥到太嫩的胡豆,味道不好。一切全靠手感,从豆荚的大小软硬上判断。这手艺得练。
  等各项“功课”都差不多了,一声呼哨,大家就带着战利品,蹿到生产队的采石场,点起一堆火,一场盛宴就此展开:把胡豆用油盐拌了,装进竹筒里,加少许水,用胡豆叶塞住筒口,然后架在火上烤;巴篓里的黄鳝、泥鳅、螺蛳、贝壳等通通直接扔进火堆里烧。几个脑壳凑在一起,盯着火堆里的动静。稍后,竹筒慢慢变得乌黑,筒口喷出白气,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们明显听得到自己和对方吞口水的声音。早就有人按耐不住了:开整!于是顾不得烫手,一人从火上拖出一根竹筒,扯开筒口塞的胡豆叶,把豆子抖出就吃。其实还有些半生不熟,却也是一等一的美味。接着从火堆里掏出黄鳝泥鳅之类,此时已盘成一卷一卷,黑乎乎裹满了柴灰。捡起来在地上扑打几下,再拿到手里连拍带吹一番,撕开来,白的一面是肉,黑的一面是灰,带着热气,蘸点泡菜坛水,入口既有肉香,又带点草木灰烬的特殊味道,那种感觉,非一般珍馐佳肴所能比拟。
  一阵狼吞虎咽之后,场面渐渐归于平静。家里有猫狗的,就从吃剩下的东西里挑出一两条大的拿上,心满意足地撤退。快到家时,先把自家猫狗招呼过来,安抚贿赂一番,为的是不要弄出动静来,妈老汉要是醒了就会知道我们又玩晚了,下次出来就不好扯把子(重庆方言,说谎的意思)。
  蹑手蹑脚地溜进屋,打着饱嗝睡觉。
  第二天上学,打瞌睡坐飞机(重庆方言,开小差、走神的意思)。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