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04月01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古诗词中觅清明
 作者:■积雪草  浏览次数:3069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时节,草木新绿,花朵盛开,地气回暖,清洁明净,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这时节,人们忙着去郊外看花、踏青、祭祖、扫墓,享受春光明媚。我不由得替古人操起心来,古人是如何过清明的呢?
  唐代诗人杜枚的清明,可以说是千年以来的“范本”,烟雨凄迷飘洒,行人落魄伤感,欲喝一杯老酒遣愁,牧童说前边的杏花村很远。前后虽都没有交待,但想来这是走在清明扫墓的路上。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万物生发,阳光明媚,清明原本是一个美好的时节,可这烟雨朦胧,又是去扫墓,让人心中不由自主地染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宋代诗人范成大也趁着清明去郊外扫墓,他比杜枚的淡淡烟愁更进了一步,山风、细雨、花燃、柳卧,然后笔锋一转,石兽默然而立,纸鸢当空飞舞,黯然离去,怆然回首,只见乌鸦鸟鹊上下翻飞,四处觅食,凄凉寒苦之意涌上心头,怅惘之情跃然笔端。
  北宋文豪欧阳修最爱西湖,清明节没有跑去郊外踏青,而是跑去西湖看景。清明时节,西湖风光好,满眼都是繁华景色,大文豪欧阳修沉醉于旖旎的西湖风光,流连忘返。
  清明上巳去水滨踏青,《梦梁录》和《东京梦华录》里都曾有过记载,所以欧阳修先生也不算独出心裁。西湖风光好,游人络绎不绝,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唐宋时期有簪花习俗,从西湖到城里,一路上,花头攒动,好一幅西湖春游图。
  唐代诗人白居易最会享受生活,清风明月夜,凉风习习,月色朦胧,一个人在碧玉雕栏红墙府邸里散步,听乐赏花,绕着回廊走走停停,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月亮,一会儿低头想想心事,生活得悠然自得,闲适自在。
  和《琵琶行》《长恨歌》相比,这首《清明夜》虽没有前者那般宏大的背景和气势,但传递出来的感觉却清新温婉,另具一种生活美学。
  唐代诗人贾岛也是个有意思的人,清明日,他和朋友们在园林中小聚,天气回暖,柳絮飞扬,取新火下厨做饭,对花饮酒,谈论诗词文章。会不会和朋友们发点小牢骚,就不得而知了。
  有满清第一女词人之称的顾太清,在清明前一日种了一棵从“古寺”移来的海棠幼苗。词人满怀期待,海棠参天,猩红吐萼,嫣然多姿时,不要忘记了种花人。每年清明前后,种几棵树,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
  清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人们趁着春光正好,放飞心情。古人也是如此,清明的过法可谓花样繁多,除了祭祖、扫墓,还热衷于踏青、改火、插柳、放风筝、吃寒食、荡秋千、打马球等等,同时,清明前后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何不趁着春光正好,种花、种草、种树,种点想种的植物,干点想干的事。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清明是古人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脉络和生活方式,让我们踩着古人的脚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