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6月07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端午的味道
潘玉毅
 作者:  浏览次数:1948  放大 缩小 默认

  

  院子里的枇杷熟了,被母亲摘了放在阴凉处,只等我回家去吃。
  家里的枇杷树开始结果已经有许多年了。往年,在枇杷将要成熟的时候,鸟雀、虫儿都会纷纷自四面八方聚拢来,赶在我们前面爬上枝头尝鲜。不知今年缘何例外。
  我从刀笼里拣了一串,摘下一颗,去皮,去核,吞肉,发现虽不十分的甜,但味道甚好,颇有几分清爽可口。
  蚕老枇杷黄,桃青榴花红。篱笆上的黄瓜、屋檐下的李子都排着队等着成熟。院子里草色青青,所有的物候都指向了同一层意思,那就是端午近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乃医家之草,按照旧时习俗,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门前应该挂满了菖蒲和艾草,或者将之捆扎成一束,系在阁楼的门框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在民间,艾草和菖蒲都有驱邪的功效,可以助人趋利避害,它们代表了老百姓最朴素的、向好的愿望。
  翻阅古籍,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节日有很多,但唯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被并成为“四大传统节日”。可见,在国人心中,端午的分量是很重的。
  在中国,大多数的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立夏吃蛋,夏至吃艾饺,端午则离不开粽子。有人说,粽子的历史与屈原有关。当年,屈原在流放地听得楚国灭亡的消息后纵身跳进了汨罗江,楚地的百姓怕鱼儿吃他的尸体,就在箬叶里裹上糯米,沿江投去,让鱼儿吃饱了不要去动屈大夫的遗体。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粽子与屈原并没有关系,因为,在屈原之前,南方的许多地方已有粽子。好在我也不是穷究考据的人,无意追溯端午或者粽子的历史。
  不管怎么说,端午包粽子、吃粽子,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端午的粽子有许多种,豆沙粽、肉粽、蛋黄粽,依照不同人的喜好可以做成不同的口味。有时甚至可以任意组装,比如蛋黄肉粽。粽子不仅吃的时候有味道,包的时候也很有味道,在我们这里,包粽子有时用箬叶,有时用箬壳,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特别好闻。其实,在以前,这些东西都很寻常,但近年来种植的人少了,就显得有些稀缺。于是,自家没有种植的人便会赶在端午到来之前问邻居讨要一些。
  待材料准备齐全,就该进入包粽子的程序了。包粽子是一个技术活,尤其是收口的时候,若是技术不到位,就有可能捆不结实,像是豁开了“嘴”,直冲人乐,用我们这边的乡间俚语来说,就是“仿佛嘴巴漏了,堵也堵不住”,需要老师傅来治一治。粽子上锅蒸熟,喜欢吃的或是不喜欢吃的,多多少少都会吃上些许,仿佛端午吃粽子不只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仪式。
  端午前后,除了粽子,在慈溪还有一味十分特别的水果——杨梅。民谚曰:“端午杨梅挂篮头,夏至杨梅满山红。”端午到了,山里的杨梅也可以尝鲜了,虽然还有点酸,但这酸正是甜的开始。于是乎,浪迹天涯的游子回来了,来寻其本味,五湖四海的客人也来了,来尝其滋味——端午的味道就在这样的回忆和尝试中变得愈发绵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