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6月07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乡里端午色缤纷
郭华悦
 作者:  浏览次数:1906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至端午,老家的油菜花,方如火如荼。
  那一株株油菜花,像一束束火把,斜插在家乡的田野上。老家的油菜花,开得晚,片片金黄如火星一般,在风中开始飞舞。乍一看,令人心醉。
  这片黄灿灿的色彩,带着古老的味道,温婉娴雅,平静安宁。油菜花这种亲民的植物,也有着亲近土地的特质,带着当地的特征。有时,大风挟持着铺天盖地的黄,带着狂野的气息;无风的时候,则似乎沾染了这片古老土地的雅韵,如温婉碧玉,宠辱不惊。
  金黄,来自于油菜花,也来自于麦浪。随风起伏,起起落落,无边无际,颇为壮观。麦香撒欢般蜂拥而来,鼻中闻到的是一股股熟悉的清香。这一片片端午的金黄,映在农人的脸上,是农事的繁忙与丰收的喜悦;映在游子的脸上,是念念不忘的乡愁。
  与金灿灿的黄相伴的,是明亮亮的蓝。
  这蓝,是老家的水。江河滚滚,载着古老时光里的土地和人们,飘荡至今。水声潺潺,水色是明亮的,仿佛被天空渲染而成的蓝。抬头看天,是蓝色的;低头望水,也是蓝色的。在这一高一低的蓝中,夹着的是金黄。
  于是,人立船头,抬头低头,似乎都是看不到边际的天。不禁羡慕起那些荡舟而行的船家,穿梭在脚下的另一片蓝天中,谈笑自如。在他们眼里,世界便是眼前所见的这一切。那些扰人的烦恼,早已被抛至九霄云外。
  端午时分,归家的游子总喜欢在蓝蓝的江边,将快捷的交通工具抛至一边,乘上慢悠悠的船只,顺江而下。一路上,尽览风情。这风情,看在眼里,烙在心上,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
  黄与蓝,是明亮的;而下了船,眼前的白与青,则是淡然的。
  白色,是那连连绵绵的墙;青色,是点缀在墙头的青瓦。白墙青瓦的院落,坐落于黄花蓝水之畔。穿过蓝蓝的水,趟过黄黄的花,在风的一路带领下,来到了白白的墙边。那扇古老的大门,仿佛就是一幅画的入口。穿过其中,也就进入了画中的世界。一明一淡,更显出了层次与不凡。
  而到了家,过起了端午,又是不同的色彩。
  过端午,先得包粽子。包粽子,少不了打粽叶。端午前,家家户户都会划着小船,去采一种野芦苇的叶片,用来做粽叶。包好粽子后,碧绿的苇叶包着美味的粽子,一字排开,看上去翠绿一片,赏心悦目。端午的绿,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
  粽叶的绿,和粽子的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灰色,来自于灰汤粽。把一秸糯稻草洗净晒干,等到包粽子的前一天,把糯稻草烧成灰,将灰放进淘箩里,用清水淋。淘箩的底下,放个瓦盆,清水冲刷过糯稻草灰,流进瓦盆,就变成了灰色的汁液。把灰色的汁液过滤几遍后,将糯米浸在里面,泡上一晚,隔天,就可以用糯米做粽子了。瓦盆里的灰汁还不能倒掉,要倒进铁锅里,等粽子包好后,就放到灰汁里煮熟。这样做成的粽子,就是灰汤粽了。
  无数个夜晚,色彩缤纷的乡间端午,带着旧时的记忆,款款而来。醒来后,心中满是乡愁,阵阵惆怅。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