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4年02月20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存温度留厚度 喜新而不弃乡愁
百年老村金刚碑:嬗变新生中的旧时光
 作者:  浏览次数:1428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李嘉会
  2月18日,湖南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首发》在春节特别板块《去远方过大年》中播出我区金刚碑温泉老村专题,留住时光的老村年味引发观众热议。
  近30分钟的节目里,兼善包、豆腐鱼、百年古树,流淌了1500余年的北温泉,壮美温塘峡与峡江步道,串联起金刚碑的过往和北碚人的乡愁记忆。
  《首发》是国内首档实时纪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闻专题类节目,通过全景式纪录,展示地方旅游结合传统文化,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势能。自去年8月登陆湖南卫视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去远方过大年》板块选择了全国东南西北9座村镇,而吸引节目组来碚的是,百年古树下,嬗变新生中的老村时光。

百年老村的前世今生
  节目中主持人提到,金刚碑之所以被称作老村,源自这座村庄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康熙年间。
  360多年前,金刚碑只是嘉陵江畔温塘峡口的一个荒村,到清康熙年间,缙云山南坡煤业兴起,金刚碑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水路交通要道,由煤炭集镇逐渐演变成居民村落。
  缙云山的煤炭经过金刚碑,在码头用木船运送到重庆及川北各地。兴旺时,金刚碑有煤坪二三十家,运煤驮马300多匹。产煤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到清同治年间,这里商号茶楼酒肆林立,成立了以船帮、力帮、马帮、米帮等为代表的七帮会。到民国初年,建立了何家大院、姚家大院等几大民居建筑群。如今,戏台、城门、名门大院与100余株的古树名木都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初来乍到的游客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却不知被时光冲淡的旧日辉煌。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北碚被划为迁建区,金刚碑的又一属性被发掘——隐蔽。背靠缙云山,面朝嘉陵江,北山和五指山左右相护,上有百年大树遮盖,在战火年间可谓天然的藏身堡垒。
  为躲避日机轰炸,国民政府统计局、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民利制革厂、滑翔机修造所等一批企业、学校和机构搬来这里。梁漱溟创办的勉仁书院,当时的“中国石油大王”孙越崎创办的中福公司也落户于此。
  1940年,正中书局在金刚碑观音阁下凿了一个防空洞,生产车间就设在洞里,员工两班倒,机器响不停,夜以继日印刷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让孩子们在战时也有书可读。同年,武术名家张之江在南京创办的体育练习所也迁入金刚碑,更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除了常见课程,还开设有心理学、人体解剖课和少林拳、八卦掌等国术课程。师生们不论刮风下雨,都到金刚碑的沙滩上进行操练,为上前线杀敌做好准备。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文史资料和残存建筑中,看到三千名流汇聚金刚碑的盛况。气象学家竺可桢,哲学家熊十力,文学家老舍、吴宓、梁实秋都曾在金刚碑居住或停留过。他们住陋室,吃糙米,着布衣,在这里兴办实业,搞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一时间,金刚碑成了保护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火种地之一。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产煤业衰落,金刚碑日渐萧条,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去城区开始新生活。

“克制”是修缮关键词
  “我们是1981年涨大水时搬走的。”节目中介绍长桌宴的金刚碑原住民刘天群世代居住在金刚碑。“老街的年俗就是摆长桌盛宴,现在我们又回到故乡来了,和老街坊回忆往事。”让刘天群“回来”的契机是2018年3月,荒芜已久的金刚碑古村落修缮工作启动。
  起初,很多人担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金刚碑,是否会同许多古镇一样,沦为走马观花式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的修缮遵循了以前的空间秩序。”重庆九街集团董事长、金刚碑温泉老村营造者冉巍在节目中,向《首发》体验员介绍了金刚碑的修缮过程,“修旧保真”的思路贯穿始终。
  记者在采访修缮过程时,听到被提及最多的词是“克制”。克制自己的发挥,按照老村原有的地貌地基,修旧如旧。
  修缮中,砍一棵树、挖一块石板都要层层上报讨论。72栋建筑,状况好的用干预最少的方式——“穿钢背心儿”加固,倾斜坍塌的就选最难的方案——花三个月时间用绞盘一点一点纠偏。曾经残缺的窗棂被原样保留下来,匠人们付出了比新建麻烦数倍的劳力,一根一根精心补缺……
  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运用到极致的保护模式不仅在建筑上,也在环境中。金刚碑获得原状保护的大树就有262棵,甚至连一处芦苇丛、灌木坡的维护,也力求今日所见宛如昨日。节目中介绍的用过溪楼掩藏污水管网的巧思更是比比皆是。
  树干穿透了屋顶,就在屋顶上开一个天窗;老屋没了居民,就在外墙随手写下屋主的故事;担忧经常翻新瓦片干扰老建筑,就从内部层层加固,“内部做了望板层、沟瓦层、防虫防腐处理过的木板层,防水层加固层……屋顶的瓦都做了五层。”冉巍介绍,最后铺上沟瓦盖瓦作为装饰。为了呈现历史感,修缮人员在新瓦上撒上黄豆面,引来小鸟啄食,把野花野草的种子带上屋顶,自然生长。
  2021年的最后一天,金刚碑温泉老村开街。
  “北碚的孩子要么爬山,要么到江边玩,去这两个地方,都会经过金刚碑,那时我们就三五成群溜进来玩一会。”金刚碑缙心小院老板徐惠荣,用传统器物修补技艺“金缮”来形容修缮后的金刚碑:“粘合之后展现出一种新的生命力,比完整的时候更漂亮。”

老街留下新足迹
  2022年3月,南京作家陈先生被一张面朝江水的露天温泉照片吸引,第一次来到金刚碑。他住的地方正是地质学家翁文灏旧居蕉园,这让当时正在了解中国地质先驱资料的陈先生很是惊喜。三天时间里,他泡温泉、逛古街、发呆赏景,感到意犹未尽,约定了下次来好好待个够。
  “我走过那么多地方,也只有这里,让我来了一次还想再来第二次第三次。”在陈先生的自述中,每次还没离开金刚碑就已经产生了思念。后来,他三度重返金刚碑,每次都待了半月之久。去年6月是他第四次到这里,周围人对他的称呼从陈先生到陈老师,再到老陈,连观光车师傅都认得他:“你比上次胖了。”
  早上去晨练,下午去喝茶,还结识了新朋友,老陈在金刚碑的日子过得安逸又规律。“我终于又回到了这个让我朝思暮想的地方。”老陈在金刚碑游记的最后写道。
  廖红雨是老陈晨跑时认识的新朋友,也是金刚碑亦雨晴茶室主理人。多年来,她一直想找一个头顶有大树,门口有溪流,旁边有院子的地方,开一间茶室,寻寻觅觅到不惑之年,终于在金刚碑实现了人生愿望。
  “在树荫下喝茶最舒服了。”英国小伙亚当拍摄了自己游览金刚碑的视频,发在他的自媒体账号上,引发许多人的共鸣。“从墙缝中长出的茂密花草都能感受到这里的年代感,仿佛身处原始森林里。”
  不同于千篇一律的网红古镇。漫步老街,在游客口中,听到最多的话是“这里不商业”。原始古村与茂密植被的鸟叫虫鸣相得益彰,老房子有了新用途,老街道留下了新足迹。
  曾经的金刚大庙成了年轻人的欢乐场,早起跟僧医学养生,夜晚在夏日音乐会“嗨翻全场”。曾经充斥着锻炼口号的国术体育学校成了安静的咖啡馆,告慰前人如今山河无恙,岁月安闲。
  一如《首发》体验员在片中总结的那样——“山水收藏了金刚碑,金刚碑收藏了时光,而我们又在这里遗忘了时光。”
  近百年前,金刚碑是卢作孚先生主持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蓝图中的一环。如今,依托峡江步道资源,金刚碑融入缙云山“一心四片”产业发展格局,与缙云山、北温泉、正码头街区等嘉陵江沿岸景区串珠成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探寻金刚碑温泉老村的前世今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