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化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4月16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文化
代家沟小学记忆
黄亨义
 作者:  浏览次数:2120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6年9月,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几位来自北京、西双版纳等地的“老伙子”相约重返天府镇代家沟,去重拾昨天的记忆,探寻童年的足迹。
  时光倒回50年前,他们曾经是代家沟小学的毕业生,在学校附近操场一株粗大的核桃树下,留下了人生的第一张毕业照。童年的岁月、求学的起点,都与这所不起眼的学校紧紧相连。寻访代家沟小学的原址,毫无悬念成为他们代家沟之行的第一站。
  在将要与童年的老朋友相见时,“老伙子”们在心里默念:母校,我来了。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片断壁残垣和房屋后面堡坎上随风摇动的野草。原来,代家沟小学的历史早已定格在1966年。
  代家沟小学坐落在北碚区天府镇代家沟老街的起点,毗邻省道仪北公路,是一所民办学校,人们习惯上称为“锅炉房小学”,也许是因建立在原矿山锅炉房的旧址上而得名。校舍为一楼一底,大约是解放前的建筑。全校只有65级—68级共7个班学生约300人,大部分是矿工的子女。在同一个班级中,有兄妹、姐妹同班,还有姐姐是班主任,妹妹是学生的,或许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现象。学生中离学校最远的家住土地垭、老龙洞,有四五里路的距离,最初上学还能搭乘一段运煤的小火车,1962年小铁路拆除后,只能全程步行,至少要走半个多小时,寒冷的冬天里,天不亮就得往学校赶。
  其实,66级的学生报名时,最初也在天府第四子弟校,可能是学校容纳不了,阴差阳错而分到代家沟小学。当年公办与民办学校差别是明显的,不说办学条件,仅学费民办校就要高出近一倍,子弟校一学期学费只收3元多,民办校则要7元。
  站在学校的遗址上,激起“老伙子”们无限感慨,当年琅琅的读书声仿佛在耳边回响,老师和同学的身影重新在眼前浮现。
  “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小河流过我门前,我请小河站一站”;
  “秋天的月亮格外明亮,秋天的风特别凉爽”。
  儿时耳熟能详的课文把他们带回到童真年代。
  在这里,第一次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第一次翻开了课本,第一次遇到了妈妈般的老师,第一次有了学生的称谓,第一次站在了求知的起跑线,第一次打开了知识的万花筒,第一次戴上了红领巾,至今还记得“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那首嘹亮的队歌。
  在这里,比学弟学妹们幸运的是,完整读了六年的小学,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还算扎实的文化基础。由于学校是民办性质,老师的流动性比较大,有的老师文化程度也不高,然而他们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尽心,几十年后仍然令学生们念念不忘。颜其蓉校长、周学玉主任、杨秀英、喻纪芝、李富荣、李永芳、张有荣、容碧娟等老师,有的也许已经不在人世,而学生们的心中还是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在这里,除了课堂上的认真学习,还有课堂外的打闹嬉戏,只要下课铃声响,同学们像放飞的小鸟奔向操场,男生跳拱、斗鸡、“骑马”杀仗,女生跳绳、踢毽、修房子,欢笑声、吵闹声、争斗声,混合成童年的校园交响曲。课外活动做游戏,大都是找朋友、丢手绢、击鼓传花之类。寒冷的冬天,下课时则聚集在教室的一角“挤油渣”,让身体得到暂时的暖和。
  至今还会唱的那首儿歌:“红公鸡,咯咯咯,抓抓脸儿笑呵呵,笑我不学习,笑我不劳动,只晓得伸手要馍馍,羞也羞死我。”让幼小的孩子们知道不学习、不劳动,连公鸡也要取笑的道理。
  每天上午到第四节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听课也打不起精神,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着回家吃饭。早上稀饭、烫饭就咸菜填肚子的孩子,熬了一上午,怎么会不饿呢?
  下午放学以后,等待孩子们的除了家庭作业,还要回家挑水做饭、带弟弟妹妹。
  “老伙子”们还记得:小学阶段的童年,是在学雷锋活动的熏陶中成长。星期天,少先队组织到街上做清洁,宣传爱国卫生知识,走街头、到车站,用自制的土话筒呼喊“叔叔孃孃,走路不要吃香香”等;还在街头用石块砌成一个方框,里面放上石灰当痰盂,希望人们不要随地吐痰。帮同学复习功课,为孤寡老人挑水,给运货的人力车夫推车,都是许多同学做过的助人为乐的事。
  “老伙子”们还记得:女同学排练的舞蹈《红梅赞》曾经在文星学区的比赛中获奖,男同学准备的歌曲《我是一个黑孩子》曾经在天府中心区的解放台上演出。
  “老伙子”们还记得:课桌上划分的“三八线”,三合土砌成的乒乓台,同学间互相斗嘴时,能喊出对方大人的名字,似乎占了最大的便宜,俨然是洋洋自得的赢家。
  少不更事的孩子,盼望着快快长大,对未来有太多的憧憬,在“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中,有想当科学家的、当解放军的、当医生的、当工程师的。
  面对眼前的课堂遗址,“老伙子”们真想再听一次老师的教诲,哪怕是最严厉的训斥;再与同桌来一次激烈的斗嘴,哪怕争得面红耳赤。
  然而,静静的废墟仿佛在诉说,这一切都成为过眼烟云,已经没有复制的可能。
  昨天,在这里写过“我和爸爸比童年”的作文,今天,回这里已开启“我与孙辈比童年”的模式。此刻,身临其境或许才真正读懂了《繁星·春水》中那首小诗:“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所饱含的深意。
  我老了,你没了,我们都经不起奔腾岁月的冲刷,秋雨般的绵绵惆怅,在“老伙子”们心中默默飘洒。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