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化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2月19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文化
“巴山夜雨”与北碚
蒋明洲 张宏杨
 作者:  浏览次数:2173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山夜雨”出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写给其妻子的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七言绝句语言朴实,遣词犹如白话,语句反复吟哦,与传统诗作要求的平仄韵律、不重复用字等规范,似乎有所抵触,却因构思绵邈曲折,独出机杼;以及诗人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与情景交融,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然它所涉及人文、地理以及揭示的气候现象等仍存在不少的争议,本文拟就此专题考证。

“巴山”即今天的北碚区缙云山
  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记载:“三巴风俗刚悍生其方,善歌舞,重屋累居,阁栏以居,商贩旁午……巴山,在巴县西南百二十里,其山高耸,上有白水,相传黄帝于此山合神丹。”其中指明,巴山在巴县西南百二十里,虽然今天的缙云山应该位于巴县西边而不是西南,但考虑到古人没有比例精确的地图,更没有今天的GPS定位系统,对其方位表述不能要求太严格。重要的是,历代典籍中记载“黄帝炼丹处”的,只有两个地方,一是浙江永康县的仙都鼎湖缙云峰,另就是重庆府的巴山,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北碚缙云山。故此,从“巴山,在巴县西南百二十里”和“相传黄帝于此山合神丹”等句可以初步推断巴山就是北碚缙云山。
  而明代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记载:“《志》云:治西十里,石壁绘佛像,一径仅容舆马,即佛图关也。又三十里为多功城……又四十里为长安洞……又二十里为东阳城,唐置东阳城焉。《舆地碑目》:‘蜀广政十五碑在东阳镇市心’,即此。陈子昂《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诗云‘东崖初解缆,南浦遂离群。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濆,风烟犹可望,歌笑浩难闻。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奔涛上漫漫,积浪下沄沄。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离离间远树,蔼蔼没遥氛。孤狖啼寒月,哀鸿叫断云。仙舟不可见,遥思坐氤氲’。”这里的意思是:从重庆府所在地往西十里,是佛图关。佛图关地名至今沿用。再往西四十里为长安洞,再往西二十里为东阳城。一路往西,而不是西南,这就解释了《方舆胜览》中的方向问题。其中,“蜀广政十五碑在东阳镇心”中的东阳镇,就是今位于缙云山脚下、嘉陵江畔的北碚区东阳街道辖区。紧接着,又有文“《图经》:‘缙云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其山高耸,多林木。下有温泉,分东西流,相传黄帝于此合药。陶弘景《水仙赋》曰层城瑶馆,缙云琼阙,黄帝所以觞百神也。’《方舆胜览》即谓之巴山矣。宋《灵成侯庙碑》云:‘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曰混沌缙云氏,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出于巴賨,以御鬼魅。名基于此’。山有九峰,宝塔峰最著,亦阿育王塔八万四千之一也。迦叶尊者于九峰顶上示一十三足,又饬袈裟印文于狮子峰。”这里,不仅《方舆胜览》称缙云山为巴山;而且根据《图经》记载,缙云山下有温泉,与今天山下著名的风景区——北温泉相印证,另文“相传黄帝在此合药”,并引用南朝陶弘景的《水仙赋》,以示此缙云山与浙江永康仙都鼎湖缙云峰的区别。为了避免有人仍然认为陶弘景讲的缙云是浙江那个缙云,我们将《水仙赋》多引用几句:“若夫层城瑶馆,缙云琼阙,黄帝所以觞百神也。涂山石帐,天石翠幕,夏禹所以集群臣也。”这是一个骈句,前联讲缙云,后联写涂山,诗中“涂山”即今位于重庆南岸区的涂山,缙云与涂山,不仅是文字的对仗,更明确表示陶弘景指的“缙云”“涂山”就是重庆的地方,说明了此“缙云”非彼“缙云”。此外,北碚缙云山有迦叶道场,永康缙云没有;北碚缙云有九峰及狮子峰,永康缙云没有;北碚缙云山下有温泉,永康缙云还是没有;缙云氏与高辛氏之子“投出于巴賨”,而不是仙都缙云。由此,笔者认为“巴山夜雨”中的“巴山”既不是有人猜测的川陕、川楚交界的大巴山脉,也不是浙江永康缙云,而是今天的北碚区缙云山。

“巴山夜雨”即缙云山的夜雨
  自古以来,泛泛地写夜雨的诗作不少,而明确写某个地方夜雨的诗却不太多,有唐代薛逢的《长安夜雨》,宋代陆游的庐山夜雨,宋代郑樵的长江夜雨,明代刘师邵的海风夜雨等,但都不如白居易的“夜雨闻铃肠断声”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白居易写的是峨嵋山夜雨,李商隐写的是巴山,也就是缙云山的夜雨,这两处夜雨的知名度颇高,同时还揭示了四川盆地多夜雨这种独特的气候现象。
  据现代数据统计,我国有一些多夜雨之地,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夜雨又以重庆北碚与峨嵋山为典型。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对于“为什么四川盆地多夜雨?”是这样回答的:“四川盆地多夜雨,所以有‘巴山夜雨’的谚语,根据气象观测统计,四川盆地的北碚(在重庆北面),平均一年中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数的61%,春季尤多,夜雨占70%”“我国其它地区,夜雨率都没有四川盆地那样大。”
  同时,根据二十世纪80年代出版的《重庆市北碚区志》,北碚“1935—1950年年平均降雨量,白天453.8毫米,占43.2%,夜间598.1毫米,占56.8%。其中夜雨量在60%以上的有3年,1938年夜雨量多达936.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72.6%。”其中北碚区境内的“海拔最高的缙云山年雨量由山脚向山顶逐步增加,山顶多达1783.8毫米,为区内多雨中心。”由此可见,北碚缙云山夜雨率是相当高的。
  关于《夜雨寄北》诗的创作地点,此前有人认为是今重庆渝中区的佛图关,理由是这里曾经有过一座名叫夜雨寺的寺庙;还有人认为是四川的梓州,理由是李商隐曾在此生活过四年。但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
  关于夜雨寺,由于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的传播与影响,以夜雨来命名并不奇怪,见诸于典籍如《蜀中名胜记》就记载了“州有永清里,里中有夜雨寺,僧智果所居,取李义山‘巴山夜雨’之句也”。李义山,即李商隐。合川的这个夜雨寺至今犹存。虽有夜雨寺,只是寺名取自诗句;而不是诗句取自寺名。
  关于梓州说,李商隐自唐大中五年(851年)秋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到梓州,在其手下当书记员,即文字秘书之类的官员,至大中九年(855年)随柳仲郢回长安,前后共四年时间。而李商隐到梓州之前,851年春夏间其妻王氏病逝。南宋洪迈编撰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将此诗题为《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即妻子。宋朝离唐朝时间更近,其信息应比千年后的现代更为准确。由此,笔者认为《夜雨寄北》应作于851年春夏之前,梓州说法不成立。此外,《蜀中名胜记》只记载了李商隐在此期间并不知名的一首《梓州罢吟寄同舍》: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君缘接座交珠履,我为分行近翠翘。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多病竟无憀。长吟远下燕台去,唯有衣香染未销。倘若知名度更高的《夜雨寄北》作于该期间,曹学佺应不会不选。
  事实上,从知名度来讲,缙云山在宋代以前已经很高,远比今天更甚,前面记述的南北朝陶弘景《水仙赋》、宋代《舆地碑记目》《方舆胜览》等诸多典籍均可为证。而缙云山上的缙云寺还是国内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受到历代帝王封赐。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曾亲笔题名“禅真宫”。唐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赐寺额为“相思寺”。宋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将宋太宗读过的240卷梵经送到该寺,供奉在寺中。宋景德四年(1007年),真宗赐名“崇胜寺”。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敕谕“缙云胜景”。明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又赐名“崇教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下令改为缙云寺,赐题“迦叶道场”。《蜀中名胜记》也记载:“按《感通录》:‘缙云寺,即古相思寺也。’以此山有相思崖,生相思竹,形如桃钗。吴均《春秋》:‘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山,有佛迹十三,皆长三尺许,阔一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鱼文,在佛堂北十余步。’贞观二十年十月,寺侧泉内忽出红莲花,面广三尺,游旅往还,无不叹讶,经月不灭。《高僧传》:隋无相禅师渡笠,唐慈印禅师受记二龙处。”
  再根据李商隐年表,唐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隐应桂管观察使郑亚的邀请到南方的桂林担任幕僚。次年郑亚被贬,李商隐也失去工作返回长安,路经重庆,也许不免顺道一访刚获皇帝钦赐寺额之古刹相思寺,游黄帝合神丹处之缙云山,遇山中夜雨连绵不禁思恋爱妻,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除此之外,通过前面的考证,已经明确“巴山夜雨”的“巴山”,就是今天的北碚缙云山。因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即创作于北碚缙云山。“巴山夜雨”的“夜雨”,就是缙云山夜雨。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