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1月25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综合
“北碚老街”登央视 唤起市民乡愁情
在央视看到熟悉的街景很自豪
 作者:  浏览次数:1608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李嘉会 齐宏
  1月22日,《记住乡愁》第五季之《北碚老城街区: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在CCTV4央视国际频道播出,也在北碚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刷屏”。市民自发收看后,直言唤起了共同的乡愁记忆。

烟火气里找寻“老北碚”的乡愁
  作为《记住乡愁》第五季“北碚老街”分集的导演,北碚电视台频道运营中心主任刘卫国拿到主题“老街区”时,心里就开始梳理这座城市的精神。“北碚老街,其实最初就是正码头上来的两层河街。”刘卫国说,这里因水而生,但又与其他水码头不同,1927年到1937年,这里已是初具现代化规模的小城,有领先全国的科技文化和创新精神。
  经过斟酌,刘卫国和团队为“北碚老街”分集提炼的精神是“志存高远、敢为人先”。“从明朝嘉靖年间的熊船长到卢作孚,均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刘卫国说,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今天的老街人、北碚人。为适应“下江人”口味推出自助蘸料的‘张豆花’,辞去国营厂工作挑担卖面的‘谯老幺’……刘卫国认为,“老北碚”的乡愁就藏在这些老街生活的人与烟火气里。
  刘卫国和团队用了“熊船长”的故事作为全集的开篇,“我12岁考进当时的北碚川剧团学生班,旁边的上海路上有个茶馆,熊船长和北碚乡贤们的故事最初都是从那里听来的。”伴随着北碚人再熟悉不过的嘉陵江小三峡、石梁“白鱼碚”,以及嘉陵江上最早启用的电动航标台,北碚的文脉与传承徐徐展开。

近半篇幅讲述卢作孚的故事
  十几年前,刘卫国在翻阅卢作孚参与编撰的《合川县志》时,对这个从小耳熟能详的名字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冲动。“当时感觉这个人好‘凶’(厉害的意思)啊。”刘卫国用重庆话感叹,一个人可以建设一座城市,创办当时最大的航运公司,居然还可以编写县志。
  纪录片中,卢作孚先生的儿子卢国纶出镜受访,讲述卢作孚当年在北碚建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公园、银行以及中国第一家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故事。
  这一段落刘卫国记得格外清楚。“北碚老街”一集最后的文稿是5800余字,“其中讲卢作孚的有2170字。”这样重的分量来讲述单人的故事,在《记住乡愁》第五季中并不多见。“可以说没有卢作孚先生,就没有现在的北碚。他坚持用科学理论方法来指导北碚建设,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样板,正是北碚‘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城市精神的最好体现。”刘卫国说,他想让后来人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代北碚人用“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精神建设、改造、影响着这座城市。
  “能够在央视平台看到熟悉的街道,我感到很自豪。”朝阳街道居民朱美浔在北碚老城生活工作了很多年,看完节目后她告诉记者,“节目为我们展示了卢作孚先生等前辈先贤为北碚所付出的心血,让我们更加了解、认识北碚的历史文化,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生活工作的地方。”
  欧阳玉兰是一名音乐教师,她在北碚老年大学教授古筝的场景出现在素材拍摄过程中。“虽然最终正片里没有呈现那一段,但观看后我仍然为参与拍摄感到自豪。”欧阳玉兰告诉记者,来北碚打拼了12年,她早已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次在纪录片中了解到这座城市老街的人文历史,对它有了新的认识,被前人“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精神打动,为生活在这样有着悠久文脉和科学传统的城市而骄傲。
  朝阳街道居民卢飒也参与了部分录制工作,跟随节目组一起探索北碚老城的故事。“我们不应忘记曾经为北碚做出杰出贡献的实业家、科学家,我们将秉承他们‘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建设好我们的家乡而贡献力量。”卢飒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