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7年11月17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要闻
锦江,我喜爱的小镇
官冬福
 作者:  浏览次数:122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是一座极普通而又平凡的小镇。
  1962年8月31日,我怀揣着录取通知书第一次迈进这小镇。当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全县唯一的有三个高中班的余江中学。在这个小镇的余江中学,我寒窗苦读三年,以数理化平均95分的优异成绩高中毕业。1965年4月,又恰逢中央办公厅从江西、山东、湖北三省选调机要学员,经学校党组织和领导推荐,余江县委组织部和部队层层审查筛选,我有幸成为选调的学员,1965年7月1日离开小镇,从此,这个小镇成了我迈进部队、走向人生、放飞梦想的起点。
  离开这个小镇整整52年,每次回江西余江探亲,我都要特意安排一天去看看那座小镇,看看那所母校,拜访我高中时的校长和恩师。
  小镇是座古镇,据说元朝某年,朝廷设置“安仁”县,县衙就设在锦江镇。民国3年(即1914年),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易名余江县,以境内有余水(信江)而得名,1963年,县政府从锦江镇搬迁到邓埠镇。可能是我在这里有寒窗苦读的经历,所以对小镇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感。虽然小镇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古朴,但我依然喜欢她。
  古县衙建于城南,早已破败不堪,百里信江与白塔河交汇在衙门前,汇合之处,每逢天朗气清,彩云倒映在水中,荡漾如锦,故此镇名叫:锦江。如果兴致好,爬上县衙旁的石头岭,眺望江面,也许会想起杜甫的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虽然此锦江非彼锦江,但气象豪不逊色。
  我到锦江读书时,城墙就拆了。听老师讲,老镇的古城墙原长数十里,高2丈2,厚8尺5。9座城门已经没有了,但却存在于我们的称呼里。比如说到城西面,会说去孟津门,往西南,便是小澜门,去东面北面,唤做东门北门,东南还有一街叫儒学门,那里以前有孔庙、私塾。
  老街街道狭窄而悠长,岁月将石板碾成了一道道沟壑,就像大爷额上的皱纹,可惜现在被水泥磨平了。两旁都是木房子,木头的底色曲黄泛黑,有的还有楼阁、阳台,是绣楼吧,从前的姑娘小姐是否在这里绣花呢?房子很深,漆黑而神秘,仿佛藏着许多故事。
  那时候,常听说老城曾有八处风景名胜,俗称“安仁八景”。历经岁月的洗礼,现仅存“孔庙槐荫”,还有一点庙的格局,但找不到一点孔子的影子。大成殿前的那株槐树依然葱葱,它植于北宋年代,树干朽而瘫倒,“风折枯,而再荣”,枝繁叶茂,树荫几乎遮盖了整个院落,它历经沧桑,像个扶着拐杖的老者,默默地看着后世的成长,凝望时代变迁。
  当年读书时,最有名的景点是天主教堂,它曾经是小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由法国神父建于民国初,教堂门楼大约五六层楼高,尖顶,门洞弧形,一圈一圈凹进去。最有特色的是,它是用当地出产的红石砌成,教堂总体为红褐色,宏伟夺目,窗子上嵌着五颜六色的花玻璃,门楼顶刻有“圣类斯教堂”几个大字。教堂占地大约200亩,里面还有青砖砌的西式楼房,是传教士的住房,还有孤儿院、育婴堂等。我虽然不信教,但我喜欢这里的建筑和氛围,宁静安祥,走进教堂,世俗的喧嚣立即净化,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清空的思绪中,流连忘返。
  1985年2月,因余江县人民政府的邀请,我参加了历时4天的“振兴余江献计献策”大会,又一次从邓埠镇专程来到锦江。那时的锦江已经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迈步了。
  2016年10月,我再一次踏进这座古镇,经过改革开放38年的努力、奋斗、拼搏,小镇已经有100多家微型元件企业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微型元件集散地。“余江中学”更名为“余江第二中学”,学生由当年的600多名发展成为3000多名。当年的小镇变化大了,高楼多了、洋气了,街道宽了,人们更加自信,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52年了,我虽然远离这座小镇,但对故乡却情有独钟,乡恋,魂牵梦绕。尤其是锦江这座小镇因为有我三年的读书经历,更叫我一直铭记于怀。
  我喜爱这座小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仍然对这座小镇有一种永远都割舍不去的情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