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化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5年06月26日
新闻内容
第四版:文化
忆罗庸
 作者:万启福  浏览次数:5741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国前,在北碚工作、生活过的大批文人名人中,我注意到一个名字:罗庸。罗庸先生的生平事迹很少,即使上网,寻到的也不多,他的学生称他“身后寂寞”。尤其是他在北碚勉仁文学院教学的经历,也异常简略。我曾在研究梁漱溟先生的文集中,见到勉仁弟子回忆他的片断,即使如此,也把他当大学者尊崇。

几年前,我编《北碚文化》时,曾整合过罗庸先生传记,传之不详,限于史料,殊为遗憾。现上网查到罗庸先生的资料,按个人眼光,作了删节,缀补。

罗庸(1900~1950),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字膺中,号习坎,笔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原籍江苏江都,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生于北京。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1919年改称国文系)学习,读至研究生。1924年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同事,同时兼任北大讲师,女师大、北师大教授。1927年应邀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讲学。同年秋,应鲁迅之邀,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起,回北京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庸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同时也在云大任导师。1939年秋,任北大(已并入西南联大)文科研究所导师,后兼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46年秋任昆明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赴重庆,在梁漱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任教。1950年病逝于重庆北碚。著有《中国文学史导论》、《陶诗编年》、《陈子昂年谱》、《魏晋思想史稿》等,另编有《汉魏六朝诗选》。

罗庸先生一生潜心佛学,造诣精深。1926年,聆听太虚大师演讲“佛学概论”,还编订了太虚大师的演讲录《四十二章经讲录》。

罗庸先生儒学功底也非常深厚,讲《论语》和《孟子》深受学生欢迎。所著《习坎庸言》和《鸭池十讲》均是自己潜心研究儒学的思想总结。《鸭池十讲》是他的演讲录,收其在昆明期间的演讲稿十余篇,谈儒,谈诗,谈士,娓娓道来,实有真精神。

在文学史研究方面,从1932年至1950年,他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他在《中国文学史导论》中,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预见文学发展的未来,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论”、“方法论”、“史料论”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理论。先生曾对唐代传奇文、俗讲及其它俗文学、曲子词等三种新文体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唐宋诗词研究方面,罗庸先生是研究杜诗的专家。著有《少陵诗论》及《读杜举隅》等理论文章,见解独到。他自己也擅长诗词骈文,最广为人知的是曾填写了一阕《满江红》,作为西南联大校歌。

罗庸先生执教二十余载,其讲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他声音洪亮,常讲得引人入胜,又富于风趣。当年西南联大最叫座的课就是闻一多先生和罗先生的课。

我对旅碚大学者,最关心之处是他们留在北碚的足迹。

1941年,梁漱溟先生在北碚金刚碑建勉仁中学、勉仁书院。19468月,梁漱溟在勉仁书院的基础上,建立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8月改为勉仁文学院。校址建在北泉至三花石之间的松林坡。这里是缙云山麓,背倚青山,面对绿水,风景幽美。

罗庸先生为何到勉仁?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卢作孚先生把北碚经营得好,又重视教育。二是罗庸和梁漱溟关系很好,他与梁先生有师生之谊,朋友之情;此外,吴宓先生也于1949年在勉仁文学院任教,罗庸先生来勉仁,大概也和吴宓有关。三是他性耽佛学,与太虚法师交缘很深,梁漱溟也是著名的佛学家。

罗庸先生1950年在北碚逝世。有文字资料简略记载,墓在松林坡。我一直想去寻找,却因为地点无法确定而迟迟未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