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4年08月22日
新闻内容
第三版:学与思
坚持“四位一体”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者:北碚区施家梁镇党委书记 江勇  浏览次数:6137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本》第七部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系统阐述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方针原则和工作重点,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连着民心,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首当其中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改善民生要讲求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前,我们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特别是与群众贴得最紧的民生工作,老百姓关注度高,但问题还不少,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匹配,与群众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方法抓好抓实。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的掌握群众的需求动态,要畅通诉求通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群众反映诉求的快车道,绿色通道,要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条分缕析,有的放矢。其次,要坚持科学的思路。严格按照市委提出的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既当期可承受又长远可持续、坚持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持续提升水平、坚持既抓实具体项目又建立长效机制和坚持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五个坚持”的思路,使民生工作良性可持续发展,让群众时刻感受到民生福利。第三,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加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加大社会组织建设力度,让政府、市场、社会共同致力于民生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民众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全社会共同保障改善民生的合力。

保障改善民生要把握重点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衣食住行、教育卫生、收入分配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当前民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坚持突出重点原则,既兼顾一般,又不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是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五保户、低保户、家庭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资助工作,经常对他们开展关心关爱活动。二是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农民工、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就业工作,从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需要中发现和培育就业岗位,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好各种就业培训工作,以施家梁镇为例,要开展好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返乡农民技能提升培训和困难家庭子女培训援助等符合施家梁镇地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特色培训工作。三是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对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众自主创业给予政策扶持和实际帮助,为他们提供创业场地、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力度等便利。同时引导大企业进行对口帮扶。四是落实好民生工程,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保障改善民生要积极转变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基层民生工作除了涉及众多工程、资金和项目,还容易滋生分配不公等问题,因此,必须以转变工作作风为根本 ,才能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切实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对民生问题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惠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对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各项惠民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要及时、详细地公开。其次,要摒弃“四风”沉入基层。坚决破除“四风”,坚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体恤到民生的疾苦冷暖,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最急需的民生“刀刃上”,避免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做民生之事,想当然、拍脑袋决策民生工程,使民生工程沦为“民生秀场”。第三,要集中精力加快发展。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要按照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务实的作风,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保障改善民生要健全保障制度。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不少直接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更要制度先行。首先,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征询民意的制度,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障群众在有序的民主参与中增进幸福。其次,完善困难群体动态帮扶机制。结合入户走访,对困难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并采取不定期回访办法,时刻关注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开展扶贫帮困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办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实惠。第三,建立民生问题考核机制。明确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阶段目标,量化具体指标,落实年度安排,使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使改善民生成为工作常态,确保群众持续受益、长久稳定地得到实惠。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