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化·服务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4年06月24日
新闻内容
第四版:文化·服务
含弘光大忆勉仁
 作者:赵宾  浏览次数:6446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期间,梁漱溟在重庆北碚勤俭创办勉仁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令世人所折服,为后辈所称颂。

初创来凤驿

抗战爆发后,梁漱溟、陈亚三等由沦陷区来到重庆,与璧山教育界知名人士钟芳铭联系后,1940年,梁漱溟先生与同仁、学生来到璧山,住在璧山来凤驿,同时提议创办勉仁中学。

勉仁中学筹建时,校董有张一麟、张澜、黄炎培、卢作孚、晏阳初等,学校于同年9月开办。梁漱溟早年在北京将其书房命名为“勉仁斋”。来重庆办学后,将学校取名“勉仁”,即勉励成仁的意思,是根据孔孟之道取义成仁等教诲而来。

勉仁中学地址就在当时璧山来凤驿东街场口,由一个庙宇和附近的一座炮楼组成。办学之初,条件很差。据原勉仁中学校长张俶知介绍,梁漱溟无私财,只有参政员俸。为办学,除留少许生活费外,其余全部捐出用作办学。勉仁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支持和募捐。由于梁先生一直倡导平民教育的办学思想,学费十分低廉。

勉仁中学1940年开学,分别设有高中部和初中部,各开设两个班。没有教材,自己编,上的是公民课。梁漱溟利用公民课讲自己的办学思想,讲孔子学说,这在当时的一般中学可谓难能可贵。

迁移金刚碑

私立勉仁中学在璧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梁漱溟选择来北碚办学,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知识分子来到重庆,而北碚离重庆城区有一段距离,受政治中心的束缚较少,文化上更为开放。

缙云山麓,温汤峡畔的金刚碑,风景秀丽,古镇繁荣。勉仁中学搬至北碚后,委以民盟成员杨新德为中学校长,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楼上宿舍,楼下教室。学校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等,分管全校各类事项。学校设高中部、初中部,招收高初中新生及转校插班生。

1948年,梁漱溟创办的勉仁国学专科学校改组为勉仁文学院。院址设在北泉公园松林坡,下设中国文学、历史、哲学三个系,招收新生200余人。学院办学目的是培养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才,聘有吴宓、邓子琴、陈亚三、孙伏园等名教授,他还亲自兼任哲学系主任,讲授中国文化要义和心理学课程。教务长是原西南师范学院教务长李元澄,教师有罗镰、邓子琴、吴宓、曹幕樊、赵德勋等。学校生活很艰苦,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卖”字筹经费

作为私立学校,勉仁的办学经费,主要是社会支持和募捐。梁漱溟等几个负贵人,经常为维持学校的日常开销而焦虑。梁漱溟等利用自己是学校董事会董事长的身份,四处化缘,还向卢作孚先生寻求资助,东拉西扯来补助办学经费。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把妻子结婚的首饰变卖了用来给教师发工资。后来李宗仁为了笼络社会知名民主人士,专门派内政部长程思远到北碚邀请他去重庆会晤。而李宗仁寄来的两千大洋便用来解决了一部分办学经费问题。

1947年初,梁漱溟在重庆《大公报》上刊出了“梁漱溟为勉仁学校、书院募捐”启事。在这则启事中,梁漱溟表示:“奔走大局,疏于经营,今日归来,颇负债务……敬请各界同情人士海内外知交,惠与援助。惠捐五万元以上,当作书(对联、屏幅、匾额、单条等)为报;百万以上并当走谢。”

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家,书法虽不是梁漱溟先生的“主业”,但他那极具书卷气的笔墨,却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据其学生及后人回忆,在此之前,梁漱溟为人作书从来都不收润笔,而这次破天荒地在报纸上公开出售自己的有偿作品,旨给为办学筹募经费。启事登出后,前去向梁漱溟索要书作的人士络绎不绝,这也暂时缓解了办学经费的燃眉之急,令人欣然。

接收贫苦生

勉仁虽然办学经费异常紧张,但却经常减免贫困学生的学费。据原勉仁中学学生、《北碚志》编委、退休老干部唐宦存介绍:当年他才20岁,是一个受到梁先生指点帮助圆了求学梦的人。一天上午,他拿着一封书信,照着上面写的地址,经多次问询,终于找到梁漱溟在北碚三花石的家。他告诉梁先生,自己在日寇侵犯广西时脱离老家学校,逃难来到重庆。因为这期间参加了进步活动,受到威胁,同事们都转移到农村隐蔽了,而他是外乡人,因语音不通不能一起转移,想到勉仁文学院读书,但是不仅交不起学费,而且自己的生活费都还得靠学校解决……

没等唐宦存说完,梁漱溟看着这个前几天给自己来信的憨厚青年说:“尽管我们素昧平生,但对追求进步的年轻人,我是要尽力支持的。教室里加张课桌就行了,学费也可免交。至于生活嘛,你可以帮学校抄写讲义,做点杂务,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梁漱溟伸出双手对那初来乍到的青年表示欢迎。而后,梁漱溟还留青年在他家吃了午饭。这使当年热血方刚、如今已是高龄的唐老谈起自己第一次见到梁漱溟的情形,依然激动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所创办的勉仁文学院合并给了原西南师范学院,即现在的西南大学;勉仁中学由北碚区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重庆第22中学,后经教育资源整合,合并了重庆朝阳职业中学、重庆第44中学、重庆川仪中学、北碚水土职业中学等六校,变成了现在的全国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菁菁校园,莘莘学子,漱溟“勉仁”,含弘光大。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