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3年08月06日
新闻内容
第二版:新闻
“小支柱”创出大财富
 作者:记者 卫庆秋  浏览次数:6112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1版)

为找专家,他等了三天

为了解决耐腐蚀这个问题,王洁的团队就耗了大半年时间。公司的技术骨干全员出动,又请来湖北航空研究所的专家助阵,均不见效。于是王洁跑了许多大学,挨着上门去找专家。为了请西北工大一位资深教授出马,王洁在教授楼下蹲守了整整三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洁终于见到了教授,并讨教到改进技术的秘诀。回去一试验,果然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很快的,经过技术革新的新产品面世了。天巨承的产品有了火爆市场,客户纷至沓来,公司还接到海外订单,产品出口到了马来西亚。

没多久,王洁又发现了新的商机。原来,西南地区不少中小煤矿都存在极薄煤层,液压支架的高度超过了煤层高度,普通尺寸的支架失去了用武之地。“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干脆制造更小的支柱呢?”

经过近一年的研发、试验,高度仅275毫米的小型悬浮式单体液压支柱横空出世,成为国内体积最小的单体液压支柱。由于当时国内并没有针对这种小型支柱的认证标准,天巨承还参与了国家煤矿机械安全标准制订,这也是令王洁极为自豪的一件事。                     

因地制宜,品牌升级

经过制造液压支柱一役,王洁深深体会到,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得有过硬的研发实力和足够的智力团队。此后,天巨承每年都会固定投入研发经费,并与重庆大学、重庆煤科院等科研院校进行合作,其研发实力跻身国内同行业前列。2011年,市科委批准天巨承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重庆市煤矿安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天巨承开始酝酿一个新的研发项目——井下“救生舱”。

2010年,智利矿工被困矿井69天后成功获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有井下‘救生舱’,如果能普及这样的应急避难装置,矿工的生命就又多了一重保障。”王洁告诉记者。

谁知,研发之初就踢到铁板。“王总,我说句你不爱听的话,这个‘救生舱’你就是送给我,我也不敢要——它好大一坨嘛!”垫江一位煤老板道出了心声。原来,“救生舱”体积较大,只适合安装在大型煤矿,“而且一个‘救生舱’至少200万,只能容纳12个人,性价比太低了。”王洁告诉记者,照搬国外经验不行,必须要因地制宜。

于是,天巨承迅速调整思路,着手研发避难硐室这种新型井下紧急避难装置。

在天巨承的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这一产品。避难硐室是由两道隔离门和一些救生装置组成的隔间,与煤矿自建的紧急避难洞穴相连。如果发生矿难,避难硐室不但可以隔绝有害气体,还能单向排出二氧化碳,为被困矿工提供氧气、饮用水、压缩饼干、照明等。

“可容纳30个人的避难硐室只需要30多万元。体积也小,中小煤矿都能使用。”目前,避难硐室已在云南、湖南等地的矿井得到使用。由于性价比高,就连鄂尔多斯的大煤矿都来签了订单。

十年完成“三级跳”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这条企业发展理论浅显易懂。天巨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完成了“产品—品牌—标准”的三级跳。

十年来,天巨承取得了DWX系列单体液压支柱等15项专利产品,其BCDZ系列对旋主扇通风机更是成为了俄罗斯惟一准入的煤矿作业风机产品。

眼下,天巨承新研发的抑尘装置样机已经完成,不久后将正式投产。“有了这套装置,可以有效降低井下粉尘浓度,减小矿工得职业病的几率。”王洁还告诉记者,接下来,公司将重点研发极薄煤层装备机械化开采项目。

“公司的经营理念是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有了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然会立于不败之地。”王洁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