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3年12月05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普洱茶
 作者:■陈利民  浏览次数:1800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茶与酒占有重要的地位。茶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们生活之必需品。茶的种类繁多,著名的属北京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安徽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等等。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
  我对喝茶不是很挑剔,凡入口者适,便颇为知足。多年以前,我因为工作原因走南闯北,也喝过形形色色的好茶,但最后却被云南的普洱茶征服。
  说到普洱茶,是一个艰难的话题。何出此言?因为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在品鉴方式上也博大精深。如果不是一个资深茶客,难以几言道明。以茶的汤色、纯度、口感、厚度、余津、香型、气蕴、力度等等来比喻评判,令人眼花缭乱。我认为,普洱茶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沉稳、厚重、霸气。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宋代的《续博物志》和明代的《滇略》对普洱地区产茶有所记载。据说,到了清代,那些达官贵人吃得脑满肠肥,而唯独普洱茶具备解油腻、降血压之功效,一时风靡,成为贡品。于是,朝廷采办官员积极采购,茶商也积极生产。普洱地区一大批茶庄、茶号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生意火爆。
  《红楼梦》里也写到普洱茶,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林语堂先生在《喝茶》一文中这样描写普洱茶:“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看来,林语堂先生并不钟爱普洱茶。他自己也说:“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余秋雨先生不仅是舞文弄墨的大师,也是品鉴普洱茶的“专家”。他的妙文《品鉴普洱茶》,把普洱茶的生长、制作、级别、品尝、功效等都写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就说普洱茶本身有老茶、熟茶、生茶贮存之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原料之别;还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地区之异。连冲泡普洱茶也大有文章,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都十分考究,都是一种韵律。品鉴普洱茶如此复杂,余秋雨先生与许多普洱茶专家朋友品完茶之后,他这样描述感受:“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与躲在后面的大山、茶号、高师、岁月连在一起,与千里之隔又分毫不差的茶香、茶语连在一起,构成一种特殊的‘生态语法’,最终,达到一种‘大自然美学’。”由此可见,余秋雨先生不仅仅是品茶,更是享受生活美学。
  普洱茶的品质是天地大秘。唯口舌知之,身心知之,时间知之。难怪,余秋雨先生对普洱茶如此痴迷。
  余秋雨先生曾幽默地说:“一个地道中国人的安适晚年,应该有普洱茶伴随。”诺。如今,我也即将步入晚年,寻求普洱作伴。在闲暇之时,背着双手对朋友说那句经典老话:“走,吃茶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