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3年10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带一颗平常心听《罗刹海市》
 作者:■冉 烨  浏览次数:1972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近,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很火。《罗刹海市》是蒲松龄先生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刀郎根据故事编写了这首同名歌曲,是一首意境深远、反讽时弊的作品,引起了广泛共鸣。全球播放量很高,也引来各方表达自己的观点。
  罗刹海市,一个离华夏26000里的地方,那里非常的落后肮脏,人们是非颠倒、美丑不分,越丑的人越能当大官,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当华夏子弟马骥误打误撞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发现自己与这里的人格格不入,因为三观已经全部颠倒,是非曲直也分不清。他的学问,他的丰姿,都不能让他得到重用。没有办法,马骥只能把自己打扮得和他们一样,让自己变得丑一些,和他们打成一片。
  多少年来,自觉能真正打动我的音乐只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港台歌曲,其实真正怀念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歌曲流行的那个年代,是我们的青春记忆,然而,最近却被这首初听起来旋律有点怪怪的歌曲给震住了,虽然不同于当年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般朗朗上口,但内涵丰富。整首歌曲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逻辑推理和反思的重要性,不能被外表迷惑,要洞察事物的本质,才能达到正确的自我
  认知。这是关乎人类认知问题的根本。这些角色的身份交错混乱,有点像是在打趣、调侃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身份和认同的迷惑不解。
  记得中学时语文老师就讲过,三百多年前,在山东淄博出了一个叫蒲松龄的学子,同那个年代众多的莘莘学子一样,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可偏偏造化弄人,自从十九岁高中秀才后,在科考的道路上就没能再往前迈进一步。谁又能想到,这个科考场上屡试不中的学子,却写出了一本洛阳纸贵且一直流传至今的书籍。从此,朝堂上少了一位“青天大老爷”,文坛上却升起了一颗闪耀的星辰。虽然蒲松龄老先生未能体验到金榜题名时的那份“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遍长安花”的荣耀之情,但试问今日有谁记得当年的状元探花,又有谁不知世间有一本叫《聊斋志异》的书!恐怕连老先生自己都没想到,三个多世纪后,一个唤作刀郎的音乐人创作的同名曲也同样火遍大江南北。抛开那些江湖恩怨,《罗刹海市》的火爆其实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创作只有扎根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同唐诗宋词吟颂千年而不衰。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耳畔又响起了熟悉的旋律,原以为罗刹国远在万里之遥,一朝醒来,才发觉自己已是国中之人,经历过那么多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正所谓少年弟子江湖老,当年那个追风少年早已成为中年大叔。不知从几何时,那个曾经可以为一本书,一首歌,甚至一句诗感动得一塌糊涂的青年已随风而去,职场风雨数十载,早已没了当年仗剑走天涯的激情,更多的是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不易,时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不情愿的事,突然发觉,歌中唱到的不就是我们自已吗!?其实,我们谁不是在人海泛舟搏风打浪?谁又没有过龙游险滩流落恶地的无助,谁都难以想像生活在那个美丑颠倒的国度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个叫马骥的小伙明明生得“美丰姿,少倜傥”,却也只能以灰抹面混迹于马户又鸟之中,才得以在罗刹国立足。很多时候,我们不也是戴上伪装去迎合身边的马户又鸟们吗?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无奈可不是随口说说这么轻松的,虽说时常埋怨罗刹国里常颠倒,但对传说中的海市的那份向往可是从未消去。也非常幸运,那个华夏子弟经历艰难险阻,不但抵达了心中向往的海市,最终还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天朝大地,但愿每一位流落罗刹国的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对海市的向往,也许伪装下面的你和我早已褪去“美丰姿,少倜傥”的容颜,但无法褪去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华夏子弟的血脉。
  《罗刹海市》一经问世,便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但各种解读都把刀郎的这首歌曲往私人恩怨、针尖对麦芒上靠,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对于刀郎来说,歌曲不过是他多年漂泊行走的积累罢了,不过刚好戳中了当今世人的五味人生,所以被安放到世人以为的那些明嘲暗讽里。
  其实,蒲松龄先生也许是想告诉我们,罗刹与海市可能只在一念之间,只要心中有海市,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刀郎不也借那个叫维特根斯坦的外国人之口道出了“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能从刀郎的《罗刹海市》里听出更多的人生沧桑,也能在某些失意的夜里听到一些质朴的共鸣。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