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3年07月26日
新闻内容
第二版:新闻
我的根雕博物馆即将开放
 作者:记者 卫庆秋 通讯员 谌佳  浏览次数:6456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1版)“后来我舅舅跟我说,这叫‘根雕’。”那时,彭勇一边跟随舅舅学习做漆器,一边试着创作根雕,“老汉看我十七八岁了还‘不务正业’,几次想把我捡的树根和雕好的作品烧了,我只有背着他继续做根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分家后的彭勇与妻子先后做起了棉花和家具的生意,“没花好久时间,轻轻松松就成了万元户。”彭勇很开心,自己终于有钱有闲,可以安心创作根雕作品了。

“枯树疙瘩”卖出了天价

没多久,彭勇的根雕渐渐有了样子,在大师的指点下,自成“野风派”和“野荷派”。又因为当了几十年的农民,彭勇对动植物的形态早已了然于心,他的根雕总是栩栩如生、浑然天成,既凸显了细节,又极具写意性。

1993年,彭勇拉了几卡车根雕,自费在深圳、四川等地办展览。在深圳展览时,一位老板模样的人来问价,完全不懂行情的彭勇怯生生开了价。“这一件,卖……1000块。”“1000块?!”对方的反应令彭勇吓了一跳,“先生你在开玩笑?现在这样一件根雕随便都能卖个三五万!”

那人并没有说错,近一个月的巡回展览下来,彭勇卖掉不少根雕作品,挣了200余万元。一位卖家看过大型根雕作品《百鸟朝凤》后喊价350万元,彭勇吓得不轻。

靠根雕赚到了第一桶金,彭勇没有见好就收,又用那笔钱购买了比较名贵的木材树根,雕刻工具也从当年的铁片刀升级成一整套专业的雕刀。很快的,家里的经济条件开始吃紧,从结婚起就说好不干涉彭勇做根雕的妻子刘冬梅有了怨言。“最落魄的时候,吃完头天的饭,连第二天下锅的米都没有,还是老母亲从农村背的粮食来救急。”刘冬梅回忆道。

为这事儿,刘冬梅和彭勇闹过别扭。但在展览厅里,刘冬梅看到络绎不绝的观赏者和数不清的精巧根雕,想到丈夫为了完成一件作品,每天甚至只睡两个小时……刘冬梅理解了他的艰辛与不易。

十年磨一剑,彭勇经过多年潜心创作,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根艺展上获得大奖,2007年,他创作的《荷塘情趣》更是夺得国内根艺美术界的最高奖项“刘开渠根艺奖”金奖。如今,彭勇的根雕已入选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我区特色文化的一块招牌。

建博物馆,圆根雕梦

在天府镇文星场的公路边有个不起眼的院子,那里是镇上曾经的粮库,灰棚土墙的建筑看起来着实有点历史了。2004年,彭勇买下了这块地。有了房子,曾经的梦想在心里开花了——他打算建一个根雕博物馆。

2011年,彭勇正式动工建馆。但在当时,彭勇的资金也不过几十万,想要筹建博物馆至少也得500万元。“不得已,只好卖了一些好作品。”彭勇说。

记者日前在彭勇的根雕博物馆看到,博物馆已具雏形,青瓦黛墙古意甚浓,馆内有7个大展厅和两个小展厅,能同时容纳百余人参观。走进展厅,里面堆满了各种根雕作品,“你看这个,表现的是雄鹰展翅高飞,我给它取名叫《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株像梅花的突出的是奇和险的意境,所以取名叫《疑是悬崖百丈冰》……”还有一条近10米长的龙型根雕很是抢眼,那是彭勇的得意之作《盛世蛟龙》。

“建根雕博物馆是我从小的梦想,整个建筑的设计没有一张图纸,因为每个细节都在我心里,我指挥,工人照做就好。我只希望能有个平台,让我的根雕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并能将这种艺术传承下去。”彭勇说,“现在整个工程已经快结束了,预计下个月就能对外开放。”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