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09月06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一泓清流,一缕清风
——读《我的声音 唤你回头》
 作者:■许大立  浏览次数:3109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告文学作家李燕燕的新作《我的声音 唤你回头》,继《啄木鸟》2021年5月头题首发后,9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立马引起社会关注。我参加了她的新书推介会,也通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大,感慨良多。
  其实我对李燕燕的名字很熟悉,之前知道她是军旅作家,主攻报告文学(非虚构),除了部队题材,据说更擅长写百姓及女性题材,可惜一直没能读到她的纸质作品。2017年夏天李燕燕退役,向重庆市作协申报她的报告文学集,我是审读者之一。读后感觉文字清新,语言流畅,恰如一泓清流,一缕清风,但因为只包含了《天使PK魔鬼》《山城不可见的故事》《青藏线60年》等三四个中篇作品,作为整书出版还稍显单薄,体量不足,建议她加以充实补充。虽然一直未曾晤面,却见她后来几年创作力爆棚,佳作力作不断出现在《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等国家级省级大型刊物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副刊,笔力强健,进步神速。仅仅几年时间,退役后的李燕燕便很好地融入地方文坛,悉心于非虚构写作,成为在国内有影响的新生代报告文学作家,令人刮目相看。
2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根据茅盾先生的权威解释,报告文学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事件及时传达给读者大众。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肇始,文学创作蓬勃飞跃,报告文学也曾盛极一时,当今许多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市内外著名作家是那个时代的新秀。报告文学热火了很长时间。诸如徐迟、陈祖芬、黄宗英、柯岩、肖复兴、黄济人等等,尤以写历史大事件、人物命运、人生际遇见长。比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黄宗英的《小木屋》《大雁情》……但此后一段时期,余以为,报告文学在经济大潮中一度沦落为某些企业家和一些需要宣传的单位或个人的工具。虽不能以偏概全,但的确令人反感。
  李燕燕没有受到负面潮流的影响,一直坚守报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笔耕不辍,佳作无数。她说:“我认为,非虚构或报告文学创作有三种视角,一种是仰视,一种是平视,一种是俯视。于我,更愿意选择最为熟悉的题材,无论这个题材是‘大’是‘小’,以‘平视’的视角,尽量抓住生活的60个面。”退役后的她,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坚持深入生活、融入百姓,这样的平实创作,自然更接地气,更有烟火味儿。这几年,她接连创作出《无声之辩》《拯救睡眠》《老大姐传》《社区现场》《我的声音 唤你回头》等报告文学,作品连年入选《中国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中华文学选刊》等,获第八届、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解放军原总后勤部第十三届“军事文学奖”,《北京文学》年度奖,《啄木鸟》年度奖,“书香重庆十大年度好书”等,作品入选“2020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等重要榜单。这些,我就不一一例举了。她创作了如此多的好作品,但我个人以为她还有一个不可小觑的功绩,是改变了人们对报告文学曾有的歧见,回归了报告文学写人、写感人事件的原轨和本真……
3
  我一向以为,写好报告文学不是件容易事,最难最苦的却是采访的过程。相比其他文体,无论小说诗歌散文等等,都可以利用以往生活的积淀,生发出意想不到的情节和故事。可是报告文学不能,不能杜撰不能编造不能随意生发。你可以有议论,可以有感慨,但是不能编故事。报告文学作家的采访过程是非常辛苦非常劳累甚至有生命危险的,因为你要深入第一线,这个第一线有可能是战场,有可能是病房,有可能是灾难现场,有可能是危机四伏的高原边陲……人家的、遥远的就不说了,我就曾两次去5·12地震现场采访,那种焦虑那种煎熬那种熬更守夜无休无止的访谈,会让你疲惫不已心力交瘁……
  无疑,李燕燕的采访也是另一种奉献与战斗。作为一个男性作家,我更喜欢采访宏大事件的发动者和参与者,喜欢轰动性题材的写作,喜欢写那些社会意义强大且功劳卓著的领军性人物。我简直难以相信整天和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打交道,能写出什么像样的作品。读了《我的声音 唤你回头》,方知我的想法太过狭隘。李燕燕以女性敏锐细致的眼光,去逡巡光鲜亮丽的社会后面不易观察到的隐密与不堪,去发现人们躲藏在脸庞背后、目光深处的悲伤和凄凉,然后用《民法典》中的对应条款去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解救了被访者,也光明了人生。我很赞赏她的细心和恒心,面对那些躲藏在社会另一面的弱者,一次次去触碰他们脆弱的灵魂,小心翼翼,步步惊心,那些无休无止的家暴受害者,那些痛不欲生的抑郁症患者,那些婚姻生活里令人咋舌的冷暴力受害者……她用丝丝入扣的心语打开她们的心锁,让她们袒露心扉,用绵绵温情启发她们走向新的生活。她已经不仅仅是写作者,某种意义上也是心灵的按摩师。李燕燕很聪明,她懂得在采访有困难时设法“靠着人脉”迂回,在熟悉的法院陪审员及部队转业的律师战友的支持帮助下,大大丰富了采访的信息源。读者发现,原来许多被无视的案例或者死结,都是可以用法律和科学的手段解套的。
4
  李燕燕把关注点放在社会生活的基层和细部,特别是弱势群体,令人感念感怀。比如残疾人、病人和女性群体,关注阳光难以照进的人群,是特别难能可贵的。其实,这与她的出身和经历相关。李燕燕于1979年10月出身于一个“老厂”工人家庭,在几番社会变革中,更有机会接触世间百态,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挫折与困难亦时时相伴,所以她于这世间百态于周遭的普通人又有着强大的共情能力。她能把我们认为索然无趣的事情写得活灵活现、津津有味。她的报告文学里几乎没有重大的事件和显赫的人物,没有所谓的宏大叙事,却有一颗炙热而柔软的心,让我们感觉到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力量。在《我的声音 唤你回头》九章15万字的讲述中,李燕燕笔下出现了10多位深陷困境的逆社会形态人物。比如李珍,一个因为害怕孤独却屡屡被同学孤立的美丽女孩,长期进入一种难以自持的抑郁状态,从中学到大学,抑郁几乎伴随着她的青春期,她的学生时代,社会和学校几乎没人保护她的隐私。她的抑郁症最严重时出现了“抑郁性木僵”,行动时像根木头,转动眼球都很费力,不得不接受了最为恐怖的“电休克治疗”。如今即将大学毕业寻求工作的她,仍然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担心社会能否接纳她,能否有一份大度与宽容。书中对家暴的描写让人过目难忘。又如曾小美和黄华,男人对她们的暴虐和残忍闻所未闻,女性的过分软弱助长了男人的戾气,没有证据又让他们的离婚诉求变得遥遥无期。正是《民法典》正式颁布施行,解决了法律的盲点,让她们选择了自由获得了新生。当然,在她所例举的众多人物和实例里,也有不为固有俗规陋习禁锢者。比如意志无比坚决,从亲二哥手里争回属于自己的房产的陈小华;比如取消既有遗嘱,剥夺不肖子继承权的周婆婆和徐奶奶。法律已经成为老百姓手里的正义之剑,他们有权利有勇气向违法者宣战!作家有心,在每一章后面还附上了与讲述案例有关联的法典条例,让读者可以循例逐法,对号入座。
  宣传和我们有切身利益却被许多人忽视的《民法典》,无疑成了近期李燕燕最有意义的写作方向。我必须说,这本书里的许多案例,鲜活生动,有如教科书般的经典,诸如女孩子初恋失误跌入毒贩的怀抱,诸如大师级教授对女学生的性骚扰,诸如再婚家庭女孩受到的虐待……好读且贴近生活,而且探讨了杜绝此类案件的方法以及如何心理止损……有女性尤其是有女儿的家庭,应该备一本待用。它所言所叙,兼有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乃至强力机关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功能。它的警示作用、批判作用、教化作用不可小觑。这应该是它广泛的社会学意义所在。
  李燕燕对生活的洞察力超乎寻常,眼光独到,观察细微,女性视角作家视角兼具;文笔轻柔,清新流畅,看似轻描淡写,却充满感性的力量。不仅仅有流畅的叙事,还有恰到好处的点评和策论,往往是画龙点睛,把握分寸。《啄木鸟》杂志社评价这本书是“一次有温度且有深度的文学普法”,我深有同感。这本书最突出的贡献是用活生生的例证,为众多处于法律盲区或者说法律意识不强的普罗大众,提供了解决自身难题的路径与对策,给困境里的他们,指明了一条温馨的希望之路。李燕燕真真是报告文学写作界的一颗新星,她生活在一个盛产中国故事的好时代,她很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春三月,她在重庆市作协五届会议上当选为最年轻的副主席,她说这是她创作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希望她继续深入生活深入凡尘,用情用心,写出更多更深刻的作品,发出更美更动人的声音。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