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2年08月09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邵英子:英雄的子女
——抗日空军烈属手写回忆录
 作者:  浏览次数:2965  放大 缩小 默认
邵英子展示她已经完成的部分回忆录。

邵英子展示她已经完成的部分回忆录。


  

本报记者 胡毓恒 文/图
  “就是这两年了,再晚就来不及了。”87岁的邵英子最近两年想把自己一生的经历都写下来。积年累月生出的无数病痛,令她在本该安祥度过的晚年生出一种急迫感。
  邵英子住在龙凤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多年,通常上午在合唱团练歌,中午回到房间写作。坐着写累了,就躺着写。目前,她已完成一本回忆录,讲述的是她个人的成长岁月。
  邵英子的父亲邵瑞麟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日战争时期,作为空军第二大队十一中队少校队长,邵瑞麟多次带队去往大西南、滇缅公路、南亚上空阻击日军侵扰。
  1942年1月22日,邵瑞麟主动请缨,率队轰炸日军驻扎的越南河内嘉林机场。返航时,邵瑞麟驾驶的战斗机被日军高射炮击中,邵瑞麟和机上成员血洒长空,为国捐躯。
  事后,国民政府追认邵瑞麟为空军中校。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邵瑞麟为革命烈士,将其名字刻上南京中山陵抗日空军烈士墓碑。
  父亲殉难后,邵英子的母亲带着4个孩子搬进了烈士遗族村。母亲精神崩溃,当家的没了。小妹妹上学没穿裤子,班上的老师去找邵英子,让她带妹妹回去穿好衣服。邵英子现在提起来,还哭笑不得,“我那个时候也才7岁不到啊,我突然就成当家的了,我能当什么家呢?我什么也不懂啊!我们能平顺地长大,真得靠村里的老师、邻居,还有当时的地下党员们。他们都拿我们当自己的孩子对待,照顾我们的生活,给我们读书的机会。”
  烈士遗族村里的老师都是从北方逃难来的,工资少、手头拮据,可打心底里心疼这群失去至亲的孩子,有机会就叫个黄包车,带他们进城看戏。邵英子到现在都还记得戏里的唱段,兴之所至还会哼上几句。
  贫瘠苦难日子里的鲜活,在记忆里尤其深刻。
  “那个时候的广播报纸,都在宣传我父亲的英勇事迹。身边的人都知道我们是烈士遗属,他们既佩服敬仰我父亲,又可怜我们几姊妹。”邵英子说。
  中学时期,邵英子偏科严重,爱好文学,数理化却差得一塌糊涂。她的班主任专门找成绩优异的同学给邵英子辅导,这才让她顺利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邵英子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细心负责,是大多数学生对她的评价。而她自己却很谦虚:“我太爱唠叨了,哪个学生不愿来上课,我整天追在人家背后念,讲读书的重要性。”
  不难看出,对学生倾注心血,是她在身体力行地传承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
  邵英子与军人有难解之缘。丈夫是解放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立下4次战功。吃苦耐劳、责任担当、无私奉献、接续奋斗的军人风骨浸润着邵英子的小家。
  “作为烈属,我们要继承军人精神,更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这一路上爱国人士、共产党员对我们的帮助和关爱。我常常叮嘱孩子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要好好发扬,要为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贡献。”邵英子的三名子女没有辜负这份期许,都入了党,也成为了各自工作领域的“排头兵”。
  邵英子准备写的第二本回忆录,正是讲述自己的小家庭是如何传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
  “我会写、爱写,我把我们家几十年的经历记录下来,可比《一江春水向东流》那部电影还有历史感。过去,我们什么都经历过,苦累埋在心里,嘴上不说,就是拼,越苦越要正能量,越苦越要奋斗,才会有现在的好日子。”时光如梭,初心如故。纵使已是耄耋之年,邵英子这番话依然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