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综合·文化
上一期 下一期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1年07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综合·文化
那年,少年眼中的金刚碑
■高代华
 作者:  浏览次数:2868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得那是1958年的上半年吧,我在位于团山堡的重庆一师附小(今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念书,班上有一位从外地转学来的杨同学,住在大明纺织厂斜对面的亲戚家。因为隔得近,上学放学时我俩就常约着一起走。我俩的个性都属于好奇好玩的那种,于是很快便成为了好朋友。听人讲,在金刚碑可以看到好多骡,金刚碑现做的米花糖很好吃,我们听得心里直痒痒,说一定要去看看。
  虽然金刚碑离北碚城区和我们小学都不算远,但我还真没去过。我们是在一个星期天,从团山堡步行去的金刚碑。我们前行了四五里路,正犹豫着是不是要从公路边的一个岔路口下去时,恰巧看到一个戴草帽的马夫赶着两匹驮着煤的骡走过来,机灵的杨同学赶紧问了一句“老伯伯,这条路到不到金刚碑”。面色黯黑的马夫听了后,热心地用手一指“要去金刚碑,顺着这条石板路走就是”。我们连连道谢,小心地绕过骡走到前面去,听着身后传来的阵阵铃铛声和铁掌踏在青石板上的嗒嗒声往前走去。
  眼前一溜的青石板下坡路,蜿蜒曲折,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的踏磨,凸凹坑洼,溜光滑亮。初夏的骄阳下,路边山崖上柏树苍郁,桐树上的果子已经发青,满坡的苞谷都“背了娃娃”,红须子点缀着绿叶,黄土墙黑灰瓦的农家小院边,杏树、李树、桃树上挂满了果实,让我们馋得不行。下坡路走得很轻快,拐过竹树夹道的青石板,就见山坳之间,房屋层叠参差,一条细小而清洌的溪流静静地穿过古雅的小石桥,时隐时现地向下方流去。我们知道,这就是金刚碑了。
  我们踏过有简单雕饰的小石桥,走在不甚平坦的青石板路上,环顾这房屋不连片,像街又不像街的小镇,觉得好奇又新鲜。我们当时正好赶上金刚碑赶小场(即赶集),街上有不少挑着竹篮,背着背篼卖蔬菜、山货、水果的村民。临近中午,走一阵也饿了,杨同学说今天就吃香香(方言,即吃好吃的零食)填肚子。于是,我们走到街头的一家小店,一人掏出几枚崭新的硬币,对店主婆婆说我们要买金刚碑现做的米花糖、海椒糖、芝麻梗,老婆婆抬头看了看我俩,说只有海椒糖、芝麻梗,要吃米花糖得到前面小巷边那家专做米花糖的店铺去,隔得不远,是镇上的特产。我们买了那种形状酷似辣椒、颜色鲜红的海椒糖,成人中指般大小,粘了一层白芝麻的芝麻梗,这两样东西好吃又便宜。
  我们嘴里吮着甜丝丝的海椒糖,嚼着松脆清香的芝麻梗,边走边看。街上有楼房有平房,有砖瓦的,也有竹木夹墙和简陋席棚绑扎的,新旧杂陈,不像北碚城区建筑那样规矩整齐,却别有一番风味。中午时分的饭店、面馆、酒馆、茶馆里面,食客、茶客不少,看他们穿着的衣衫,破旧而单薄,多是拉船的纤夫,挑煤的力夫,赶骡的马夫,或是等待装煤上岸来打牙祭、过酒瘾的船夫、桡手们,而供应农资五金的供销社、副食小百货店、粮店、肉店、草药摊、剃头铺,则顾客不多。
  再看散街两边的坡上,林荫之间,错落分布着有飞檐翘角的楼阁,格式讲究的瓦舍、小院,青灰色方正的建筑,颇有气势。想来,这就是抗战期间迁到金刚碑的那些单位修的房子吧。而现在坡上的宅院、楼房什么的,很安静,不好进去,我们只在外面转了转。不过,半山坡上的金刚碑小学,那石砌的校门,门楣上好看的雕饰,着实让我们羡慕不已,因为我们学校是没有校门的,唯有与外面相连的一条砂石路上方的那棵老黄桷树算是校门的标志了。
  我们根据卖糖婆婆的指点,很快便找到了那条短巷,果然看到了一家米花糖作坊,没有招牌,制作和销售都在一间屋子里,门口已经有人在排队了,我们也赶紧站在一旁等待米花糖出锅。此刻,匠人正在用一柄硕大的锅铲翻炒混合大铁锅里的炒米、花生粒、核桃粒、芝麻、糖和猪油,等翻炒得差不多了就舀到旁边的一个大木盒里,模压、冷却、切块,浓香四溢,看得我们口水四溢。现做的米花糖跟街上卖的江津米花糖大小相仿,只是没有花花绿绿的包装纸。我们一人买了一块,那喷香酥脆的滋味,吃在嘴里久久不忍吞下。
  在街东边,离那棵大黄桷树数十米处,一间破旧的打铁铺背靠山坡,炉火正旺,一师一徒正抡锤捶打一把锄头,火花飞溅,叮铛声在山谷间回响。离得更远一点,靠近街口,一间楠竹绑搭的席棚屋里堆着高高的煤炭堆,门楣处挂一块写着“煤栈”的木牌,门边吊着一管粗大的秤杆,煤栈旁的空地上,搁着驮煤的空竹筐,八九匹骡悠闲地或站或卧,有的吃着草料,有的不时打着响鼻,有的不时摇起尾巴驱赶蚊蝇。这时,我们才得以细细观察这些毛色不一、个头不等的骡,有黑棕色的,有红棕色的,有板栗色的,有灰白色的;有的颈上系一个大铃铛,有的颈上系两三个小铃铛,有一匹的头顶处还挂了丝线做的红缨,有两匹的头顶处挂了红绸布做的彩条,煞是好看,我们俩都是第一次见,好奇得很。
  我们在那棵大黄桷树下坐着休息,透过浓密的树荫,星星点点的阳光晒在青石板上。我们脱了鞋子,直接踩在青石板上,山风徐徐,一股清凉从脚底沁进心里,安逸得很。直到街上的人逐渐稀少,我们才沿街尾的坡路向江边走去。江滩处,一艘带席棚的渡船静静地停在江边,等待着乘客;两艘满载煤炭的大木船,两艘空木船,跳板斜闲,桅杆上风帆收束,停泊在岸边,这就是金刚碑的水码头了。远眺上游,西斜的太阳给青绿色的温汤峡口镀上了一层辉光,下游,薄薄的轻靄下,庙嘴的矶石隐约可见。
  两个好玩的少年,在江风的吹拂下,沿着江边时而细软时而坚硬的砂石路往家的方向走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