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1年04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综合
舒乙与北碚
 作者:  浏览次数:3253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九四五年冬,老舍全家在北碚寓所大门前合影(左起:舒济、舒雨、老舍、舒乙、舒立、胡絜青)。(资料图)

一九四五年冬,老舍全家在北碚寓所大门前合影(左起:舒济、舒雨、老舍、舒乙、舒立、胡絜青)。(资料图)


  

本报记者 黄虹
  4月21日晚,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北京传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出讣告:老舍先生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21日14时1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舒乙生于山东青岛,祖籍北京。说起舒乙与北碚的渊源,还得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说起。

“在北碚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北碚被划为迁建区。在这个后方小城,先后涌进了各界名流、学者、作家、科学家……在当时,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三千名流汇北碚。舒乙的父亲——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就是在那个时期来到了北碚。
  1943年,8岁的舒乙及姐姐舒济、妹妹舒雨跟随母亲胡絜青,从北平辗转来到重庆与老舍团聚,一家人定居在北碚蔡锷路24号(即如今的天生新村63号,四世同堂纪念馆处)。抗战结束后,舒乙随家人迁回北京定居。此后几十年间,他曾多次来北碚。
  1993年4月,舒乙来碚确认梁实秋旧居(雅舍)所在地,为雅舍的具体方位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同年12月,雅舍被北碚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7月,在舒乙的指导下,老舍旧居举办了老舍生平事迹展,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
  2004年2月3日,在舒乙的倡导下,“抗战文化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北碚座谈会”召开,并为梁实秋旧居(雅舍)揭牌。2月4日,在北碚举办舒乙“中国文化现状及发展”报告会。
  在舒乙的呼吁下,2006年7月22日老舍旧居经修缮正式对外开放,舒乙出席活动,并为老舍旧居纪念馆捐赠了老舍作品集及多种版本的老舍作品。
  2010年11月24日,老舍旧居正式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舒乙亲自为纪念馆题写牌匾并参加揭牌仪式,还提供《四世同堂》手稿影印本和日文、法文等9种版本的《四世同堂》给纪念馆收藏。
  2012年3月,北碚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北京,向舒济、舒乙征求对四世同堂纪念馆提档升级的意见,舒济、舒乙又向四世同堂纪念馆捐赠了14件(套)老舍先生及其夫人胡絜青使用过的珍贵文物。
  2013年10月3日,舒乙携家人来碚,参观了四世同堂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卢作孚纪念馆、红楼等北碚历史文化景点。舒乙称,北碚近年来建立了很多纪念馆,这是重庆文化的亮点,是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北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70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到北碚,一住就是6年。”在参观四世同堂纪念馆时,舒乙向夫人于滨和女儿舒悦介绍,“之后我在朝阳小学插班读三年级。”舒乙回忆,两年后,小妹舒立在北碚出生。对他们一家而言,在北碚生活的这段经历是难以忘怀的,虽然时隔几十年,但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记忆犹新,并现场手绘了记忆中的旧居图。“屋子的格局基本没有变,不过以前破旧多了,老鼠也多,有时还有蛇。那时屋子周围也有很多植物,比如竹子和芭蕉。”
  2013年11月21日,舒乙再次到四世同堂纪念馆参观。当日,他见到了新增的骨牌、老舍先生的素描画、水晶灯等实物,表示均符合实际,对四世同堂纪念馆整体展陈做出了高度评价。

追忆父亲创作往事
  1943年至1946年,老舍先生定居北碚期间,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为世人留下了经久流传的鸿篇巨著,也为抗战文化留下了许多诗歌、散文、话剧等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
  2014年7月,为纪念《四世同堂》问世七十周年,在北碚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研讨会,舒乙、舒济、舒雨都亲临了现场。舒乙回忆,老舍先生在北碚创作《四世同堂》时,正逢日军空袭重庆,每当防空警报响起,老舍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四世同堂》的手稿用布仔细包好,抱着跑进防空洞。“在老舍先生心里,这部手稿就和身家性命一样重要!”
  舒乙曾透露老舍先生在创作时的一些细节,“父亲晚上写作喜欢用一盏金属座带玻璃罩的煤油灯照明,但他一般不会熬夜。完成每天的创作后,就会坐在床头抹骨牌玩,那是他一个人的游戏。”在讲到北碚的生活对老舍先生作品的影响时,舒乙曾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老舍先生把蔡锷路24号戏称为“多鼠斋”,并把在此创作的10多篇杂文集结成《多鼠斋杂谈》;二是在话剧《茶馆》的布景里,那张“莫谈国事”的标语设置,就来源于老舍先生在北碚期间坐茶馆时的生活积累……
  在2014年7月26日举行的《四世同堂·北碚版》首发式上,老舍铜像揭幕仪式同步进行。舒乙、舒济、舒雨共同为老舍铜像揭幕,铜像的原型是老舍先生在1945年拍摄的一张照片。
  “老舍先生当年就是像这样,穿着长袍,坐在藤椅上拍的照,就连拍照的位置都很接近,所以这个铜像的还原度是很高的。”舒乙回忆,当年在拍照的地方还有棵槐树,家门口则是个大操场,老舍先生每天早上都会在操场上打太极拳。那时房子比较破旧,多鼠多蚊,天热时房子里就像蒸笼,严重影响老舍的写作进度,门也太窄,像冯玉祥将军这样的大块头根本进不来,只能侧身挤进门……
  当天,舒乙还将妹妹舒立和母亲胡絜青于1995年共同创作的国画《花下小猫图》赠送给了四世同堂纪念馆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