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0年10月16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既留存了老码头的记忆,又充满了时尚与活力——
北碚正码头“变形记”
 作者:  浏览次数:4862  放大 缩小 默认


  

  “码头没有轮渡”所在的正码头是北碚老城的地标,也是近代北碚最具传奇色彩的区域之一。正码头一度成为城市“老旧”和“脏乱”的代名词,老百姓意见很大。从2017年起,北碚区从老旧社区改造、滨江路环境改善和商业业态升级入手,对正码头区域启动提升改造。
  如今,升级后的正码头已变身为历史底蕴深厚、功能配套完善的社区,被绿植环绕的滨江广场以及特色夜经济的集散地。承载着北碚历史与记忆的正码头正重新回到北碚人的身边。

老旧社区“变形”“消失”的历史文化街区回来了
  北碚正码头广场,63岁的黄远均婆婆和平时一样,从家门口步行到广场散步。
  黄远均居住的南京路片区位于嘉陵江正码头旁。据北碚区志记载:1928年4月,峡防局开辟嘉陵江正码头,后来逐渐成为北碚的开埠之地,泛指北碚旧城含滨江地区,包括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南京路、广州路等在内的一片区域。
  这是北碚近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区域。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卢作孚先生主政北碚后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留下了干净整洁的街道,绿荫交错的法国梧桐和清新别致的街心花园。特别是南京路片区的道路名称,都以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沦陷城市命名,还汇聚了嘉陵相馆、新华日报北碚发行站等文化旧址,历史底蕴深厚。
  但这样有故事、有味道的街区,却因岁月的变迁,一度成为城市形象脏乱差的代表。
  “房子老旧,路上人车混行。每周还有一个赶场天,赶场时马路上到处是竹筐和猫狗,就像个农村乡场。”黄远均告诉记者,就因为这样,身边不少老邻居都搬到了北碚新城或主城其他区域,她也在渝中区买了房,准备退休后就搬去居住。
  2017年起,北碚区启动了对南京路片区的改造提升,规范空调外机位、更换门窗、新建雨污管网、增设电梯、配建公园……如今,漫步在南京路片区,风貌统一、色调古朴的红色砖楼与街边百年梧桐树相映成趣,干净的街道与古朴的建筑浑然一体,散发出老街独有的时光印记。街头巷尾,不少身背旅行包的年轻人拿着相机四处打卡。2019年,南京路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获评“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优秀案例”。
  现在,黄远均已彻底打消了搬家的念头。她说,身边不少搬走的老邻居也在重新装修房屋,准备搬回来。

正码头广场“变形”滨江步道将延伸到金刚碑
  黄远均的家门口,便是去年年底才建成投用的正码头广场。
  广场上设有座椅、小朋友游玩的沙池等设施,车行道已改至广场下方穿过,过去人车并行的情况不复存在。沿着广场朝嘉陵江边走,入眼处是两条掩映在绿植中的彩色步道,步道分为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这里欣赏嘉陵江的美景。
  黄远均说,广场下方就是过去的正码头。在1969年9月北碚朝阳桥通车以前,来往于正码头的轮渡承载着嘉陵江对岸几个镇街,以及北碚玻璃厂、天府煤矿等企业与外界联系的功能。后来,随着朝阳桥、北碚嘉陵江大桥相继通车,正码头的各种渡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正码头沿岸改建成滨江路,成了市民休闲的去处。但后来,一些摊贩在滨江路上搭遮阳篷摆摊设点,嘉陵江边也停泊着餐饮船,承载着北碚人记忆的正码头成了脏乱差的露天餐饮街,不但破坏城市形象、污染水环境,也影响行洪。(下转2版)
嘉陵江畔的“码头没有轮渡”特色街区。
记者 秦廷富 摄重庆日报记者 龙丹梅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