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0年09月25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综合
“让更多人走近卢作孚,了解卢作孚,学习卢作孚”
——总导演徐蓓谈纪录片《卢作孚》
 作者:  浏览次数:358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人,一座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9月22日上午,大型纪录片《卢作孚》开机仪式在北碚卢作孚纪念馆广场举行。总导演徐蓓现身现场,讲述了纪录片《卢作孚》台前幕后的故事。缘起
  “‘卢作孚’当然是个好选题,但刚开始找我执导时,我是犹豫的,我怕‘接不住’,因为卢作孚太完美了。”在形容卢作孚时,徐蓓多次用到“完美”一词。
  徐蓓,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从事纪录片创作25年,代表作有《大后方》《西南联大》《城门几丈高》等,作品曾荣获“星光奖”“彩虹奖”“金鹰奖”一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等多个奖项。
  在1995年对民生公司的一次采访中,徐蓓第一次知道了卢作孚。此后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导演周兵的纪录片《卢作孚1938》和编剧张鲁的人物传记《卢作孚》,让她更深入地了解了卢作孚。“那时张鲁先生经常给我复述卢作孚先生的一些事迹,有时我会激动,有时我会哽咽。”徐蓓说。
  在拍摄《大后方》和《城门几丈高》期间,徐蓓对卢作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大后方》中,她用半集的篇幅讲述了卢作孚与宜昌大撤退;而《城门几丈高》的第四集《舵把子》,则专门介绍了卢作孚在北碚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
  “对卢作孚了解得越多,越觉得他太完美了,所以做这个纪录片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徐蓓说,“那天我开车离开北碚的时候,导航发出的第一条语音是:前方左转,上卢作孚路。当时我的心里突然划过一道闪电,瞬间感觉到我与‘卢作孚’这三个字、与这个人有了一种真实的生命个体的连接。于是我下了决心,要做这样一部作品。”使命
  “卢作孚这个人,他的事迹,就摆在那里。他太完美了,因此可能会让人产生距离感。我们要把卢作孚从神坛上请下来,让卢作孚更接地气,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徐蓓表示,纪录片《卢作孚》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走近卢作孚,了解卢作孚,学习卢作孚”。
  “关键是怎么去讲他的故事。”徐蓓说,首先在内容方面,“重要的史实不能遗漏”,纪录片《卢作孚》将聚焦“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乡建运动”三大核心内容。
  其中,“教育救国”指1921年(民国十年),卢作孚出任沪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积极开展以民众为中心的通俗教育与新教育试验;1924年(民国十三年),应军阀杨森之邀,卢作孚到成都创办民众通俗教育馆。这两次实践活动都曾红火一时,却因军阀混战被迫夭折。
  “教育救国”失败后,卢作孚由此转而产生了“实业救国”的念头。1925年(民国十四年),他弃学从商,筹办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乡建运动”指1927年(民国十六年),卢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他在清剿匪患的同时,主要从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事业等方面在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
  “其次,在叙述方式上,我希望能够尽量生动。”徐蓓介绍,在纪录片分集方式和声音、画面的设计上,她将大胆突破,把传统精粹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让整部作品更具时空的延续感和张力。比如在影像方面,可能会运用到数码技术还原当时的情景;声音方面,卢作孚先生还有许多朗朗上口的口号语言,或许能加入现代摇滚等元素。记者 邓公平徐蓓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秦廷富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