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0年05月15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文化
浅议“耕读传家”
 作者:张 坤  浏览次数:3543  放大 缩小 默认

  

  左宗棠,晚清重臣,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左宗棠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其家规家训主要包括左宗棠家书和其题写的楹联匾额以及留下的警示劝诫名言等。
  现流传下来的左宗棠家书有163封,是他在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写给夫人、仲兄、儿女和侄儿们的信札。他在家书中倡导“耕读为本,自立自强”,要求“勤俭持家”,提出“惟崇俭乃能广惠”,并在湘阴左氏宗祠的大门写下一副对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其“八字家规”——书(勤读书)、蔬(种蔬菜)、鱼(养鱼)、猪(喂猪)、早(早起)、扫(打扫)、考(祭祀)、宝(善待人)。在他的严厉教导下,左氏家风端肃。时人称赞他:“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耕读传家”其实并非左宗棠的独创,只是左公大力倡导而已。耕读传家、晴耕雨读、半耕半读、亦耕亦读,是文人墨客们喜爱和歌咏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历朝历代名人逸士推崇和秉持的家风遗训,被写进各种宝典,得以流传,并自诩“耕读之家”,把“耕读传家”“半耕半读”的匾额书刻于门楣之上,以示传承耕读精神,并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经久不衰的“耕读文化”。
  古代很多名士的家训都包含着“耕读传家”。隐居于陋巷小庐的清朝理学名儒张履祥,在其《训子语》一书中,谆谆告诫后人“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虽肄《诗》《书》,不可不令知稼穑之事;虽秉耒耜,不可不令知《诗》《书》之义。”要守耕读,尽职分。鞠恭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曾躬耕于南阳,看起来不闻世事,实则勤学苦读,等待明君贤主。“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家训。
  古代很多名士也以耕读生活为人生追求。“耕读传家”曾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最为妇孺皆知的,就是我国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恪守气节,辞官归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过着亦耕亦读的生活。清人王永彬在修身奇书《围炉夜话》里也谈到:“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要亲自劳动,自耕自食。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周末勤耕,大概就是我现在践行和热爱的“耕读生活”了。
  “二月春风入小园,耕读传统育群贤。高朋满座论诗画,半点灵犀半世缘。”“耕读小园放异彩,显露红琴女秀才,巾帼怀有忧国志,墨客慕名拜师来。”“最是韶华携手处,相呼日月伴吟诗。晴耕雨读终有成,岁岁阶前共此时。”“邑出昆岗好,青龙盈丽水。鸿鹄鸣凤仪,初心乃育人。田田耕读园,今古美文扬。烛炬传薪火,拳拳故乡情。”……这些都是熟悉我耕读生活的文朋诗友们,先后赠给我“耕读小园”的题作。著名学者冯友兰曾回忆道:(父亲)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因为代代出翰林,这是不可能的事。至于子孙中代代有个秀才,则不但可能,而且必要。这表示你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
  由上可见,“耕读传家”是古今有识之士一脉相承的共识。老祖宗曾这样告诫我们:“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如果不知道读可省身,耕以致富,则真就会应验“富不过三代”的铁律,危矣殆矣。“耕读传家”是家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有人说,现在农业机器的广泛运用早已实现了农业大规模生产。是啊,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没有多少人有条件回归自然过田园生活,做不到“亦耕亦读”。其实,所谓“耕读”,更是一种勤奋努力的精神象征,不管你从事脑力劳动或是体力劳动,勤奋耕耘、读书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