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化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12月06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文化
北碚,让人痴迷的地方
——读冯亦代《绿的痴迷<抗战在重庆>》
 作者:高代华  浏览次数:2609  放大 缩小 默认

  

  冯亦代是我敬仰的一位文学翻译家、散文家、编辑家,前不久读他的散文集《绿的痴迷》,其中一篇《抗战在重庆》回忆了抗战时期他以民国政府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副厂长的身份在渝工作,生活在枣子岚垭而常往北碚,他对北碚的痴迷,使他成为了北碚的常客。
  那么,北碚有什么魅力让他如此痴迷呢?
  首先,北碚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他的兴趣和爱好所在。冯亦代虽是一名民国政府的公职人员,但年青热血的他骨子里却刚正不阿,追求进步,爱好写作,喜欢翻译,乐于助人,善交益友。在香港时,冯亦代就结识了许多文艺界进步人士,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画家、演员,且关系甚笃。香港沦陷后,这批文艺界人士又齐聚重庆,其中就有不少住在北碚,尤其在金刚碑、北温泉等地,如画家叶浅予、舞蹈家戴爱莲夫妻、教育家陶行知等,而当时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的铅印车间就设在金刚碑,冯亦代要行管理检查之职,便经常趁工作之便常来北碚同友人聚会。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组织在渝文艺界进步人士把宣传抗日救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其中,最具影响力,最具唤起、激发民众团结抗日热情的当数抗战戏剧了。1942年春郭沫若的《屈原》在渝上演,盛况空前,冯亦代却因为人在桂林而错过了观看。《屈原》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意义,然而却刺痛了统治当局,受到国民党文化特务的刁难、破坏和阻扰,被迫停演。时任北碚管理局局长的卢子英特地邀请中华剧艺社到北碚公演,冯亦代回渝后一得到消息,就特地赶到北碚,想要一睹为快。
  冯亦代为什么一定要看《屈原》呢?一是因为《屈原》的编剧郭沫若是他非常敬重和钦佩的长者,能一睹郭老的惊世之作,是难得的机会;二是因为《屈原》的导演陈鲤庭,主要演员金山(饰屈原)、张瑞芳(饰婵娟)、白杨(饰南后)等,是他在香港就结识的戏剧界精英,能一睹其精湛的演技,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三是因为他虽置身陪都,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却使他心情郁闷,想借《屈原》剧中震撼心灵的呼喊,来释放积蓄已久的压抑之情。
  冯亦代是这样描写当时在北碚看戏的情景的,“……那天晚上大雨滂沱,演戏的地方在一个大竹棚里,台上演得起劲,台下也看得全神贯注。上千名的观众无一因大雨而中途退席的,戏完时掌声如雷,经久不息。”观众的强烈共鸣,足见演出是相当成功的。可以想象,那个大雨磅礴的夜晚,在演出结束之后,冯亦代的心情是多么的舒畅。
  其次,北碚有引人入胜的风景,可会友。冯亦代来北碚去得最多的地方当数幽静雅致的北温泉了。那里有清澈的嘉陵江,有碧柏掩映的庙宇,有洗尘的温泉水,有花树曲径,有空山鸟语……这样的地方,可以让他抛下生活的烦闷,缓解精神与肉体的疲劳,让心灵得到暂时的休憩。所以,冯亦代每次出差便会以视察工厂为名,偷闲一二日在北温泉休憩一番,也会会友。
  当然,会友难免有小聚,有小聚就免不了舌尖上的享受。其中一次,冯亦代在北温泉遇到了住在那儿的作曲家、音乐家盛家伦。盛家伦是冯亦代在香港时就结识的朋友,他乡相遇,盛家伦自然兴致很高,便邀请冯亦代去澄江镇一家小饭馆吃活鱼。原来,盛家伦在朋友圈中是公认的“美食家”,有一个绰号叫“大食国王”。
  那天,他们去澄江镇碰上了好运气,那家小饭馆刚刚网到一条大活鱼,盛家伦许是光顾过这家小饭馆,见识过厨师的手艺,所以才带上朋友来一享口福。厨师见今日多了一位气度不凡的“下江客”,便想卖弄一下咱川厨的高招,治服这两位“下江客”的嘴巴,烹饪出一道“活鱼头烧新制豆腐”的独特菜肴。结果可想而知,两位开怀“大嚼了一顿”,想不到在战时物质较为匮乏的偏远小镇,竟能品尝到如此佳肴,所以若干年后,冯亦代回忆时写到,“其味之美,使我过了半个世纪之后,想起了还舌底生津,不能忘却。”
  冯亦代在重庆生活了差不多5年时间,按他说的,“我每月总去温泉休息一两天”,这样看来,北碚让他如此痴迷,说他是北碚的常客当不为过了。
  冯亦代去北温泉,少不了也会和朋友在北碚花园般整洁的街道上流连一阵,来一碗河水豆花,喝一杯土坨烧酒,只是,使冯亦代“过了半个世纪之后,想起了还舌底生津,不能忘却”的活鱼头烧新制豆腐这一舌尖美味,不知是否还能寻到?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