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11月16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要闻
西南大学教授六年攻克三峡库区农村面源污染防控难题
 作者:  浏览次数:1053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2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谢德体教授主持的“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示范”课题获得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6年来,谢德体教授带领团队协同攻关,研发多项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并在库区广泛示范、运用和推广,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生态保育、农业生产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库区调研 积极应对面源污染
  谢德体教授在三峡库区调研发现,农村小规模养殖业产生的粪污直接排放到长江沿岸的湾沟里;农村生活垃圾随意扔在江边坡地,随雨水进入长江;库区周边的农田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通过水土流失进入长江,导致了水体污染。与点源污染不同,这些污染源没有固定的排放点,因此称为面源污染。
  课题组聚焦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防控问题,已研发集成了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轮作农田(地)及柑橘园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小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生态养殖(养猪)种养循环技术与模式、山地丘陵耕作田块修筑技术4项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工程示范。
  其中的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轮作农田(地)及柑橘园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针对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轮作农田(地)及柑橘园氮、磷流失特征,研发集成三峡库区粮菜轮作旱坡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等7项核心技术,为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轮作农田(地)、柑橘园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生态养殖(养猪)种养循环技术与模式则是以“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土地消纳-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核心,进行三峡库区及上游生态养殖(养猪)种养循环技术与模式的研发与集成。团队针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养殖粪污污染严重的问题,形成了三峡库区规模化以下移动式生态养殖(养猪)技术与模式、三峡库区规模化以上生态养殖(养猪)种养循环技术与模式、库区上游流域生猪养殖粪污低污染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模式等3套生态养殖(养猪)种养循环技术与模式,还研发了配套的带垫层养殖发酵床技术和循环管网沼液使用技术等2项核心技术。

综合施策 示范工程成效显著
  三峡库区及上游小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以“景观优化配置—污染物低能耗处理—多级拦截消纳”为核心,针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小流域氮、磷排放特征,研发集成三峡库区小流域水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三峡库区小流域“农-桑”生态保育模式、农村户用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装置、农村户用生活垃圾发酵技术与装置、蚯蚓生物处理污泥、畜禽粪污及农业废弃物技术、可净化面源污染的消落带梯级人工湿地构建技术6项核心技术,为三峡库区及上游小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课题研发集成的库周丘陵农业区农村面源污染立体防控综合技术体系,通过“库周丘陵农业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的示范、应用与推广,核心示范区累计2359公顷,技术示范区累计18870公顷,技术辐射区累计45280公顷,三区累计66509公顷;示范区4年累计减少化学氮肥(纯氮)使用10373.86吨,化学磷肥(五氧化二磷)使用4121.54吨,节约肥料投入6003.40万元,化肥利用率提高了5.6个百分点;消纳作物秸秆33705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84%;示范区氮磷减排分别为3073.92吨和83.70吨(以纯氮和五氧化二磷计),全面支撑了“入库污染负荷减量和改善库区水质”目标的实现。
  据重庆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