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2年08月03日
新闻内容
第二版:新闻
小小艺术刀 雕出新天地
 作者:记者 王富理  浏览次数:6746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曾是沿海一家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十年磨一剑是他的心路历程。然而,他放弃了八千多元的月薪,选择回到北碚,办起了文化微企,成为了一名根雕文化传人。他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北碚木雕传承人、青年雕刻大师杨益勇。

结缘根雕   拜师学艺

日前,在缙云广场的一家商铺里,杨益勇敲打着手中的工具(如下图),让刀刃在树根表面来回滑动。好一会儿,歇下来的他才把自己与根雕的结缘向记者娓娓道来。

“每一块树根都是有生命的,每个生命都蕴藏在树根内部,每个生命都有唯一性。普通人是看不见的,赋予树根灵性,把她的生命力表现出来,让普通人听到她尽情地歌唱。”杨益勇对于根雕艺术的痴迷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1996年,就读于四川民族学院工美系的杨益勇来到四川大邑县鹤鸣山游玩。在那里,一幅栩栩如生的艺术雕刻吸引了他的目光——没想到平凡无奇的树根也能这样美丽,让人震撼。这次偶遇让他喜欢上了根雕艺术,杨益勇找到了那位根雕艺人,并拜他为师,开始了长达3年的学习。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1999年,杨益勇离开师傅,来到福建一家知名企业做起了家具、木雕等工艺品。每晚睡前,他总想把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用根雕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十年过去了,他还是没能如愿以偿。而杨益勇并没有放弃,工作闲暇之余,他总是琢磨着如何把自己所学的一身本领运用到今后的根雕艺术中去,为此,他常常废寝忘食地思索。

放弃高薪   返碚创业

在外打拼的十年里,杨益勇从一个小小的员工成长为知名企业的生产主任,月薪达八千多元。尽管职位、薪资都令人称羡,但他的根雕之梦,却始终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杨益勇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重拾北碚根雕文化,做根雕艺术的传人。在漫长的打工岁月里,他也掌握了精湛的技艺及科学的管理水平,打算辞职回乡开创一番事业。在听说重庆大力发展微型企业这个消息后,杨益勇不再犹豫,辞职回北碚创业。

2009年的一个夏日,杨益勇来到嘉陵江畔散步,在熄灭的火堆中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树根,将树根刨出来,原来是块长约25厘米的阴沉木。围着树根左看右看,苦思冥想,他决定把这块阴沉木雕刻成竹子形状,但要让“竹子”有灵性,有动感,则有些困难。

次日早上,杨益勇听到窗外欢快的蝉鸣,创作灵感立刻闪现——何不再雕刻一只蝉在“竹子”上休息呢?于是杨益勇开始一刀一刀地雕刻,反反复复地构思,每次遇到树根中有“真空地带”,他都必须重新创意、下刀。几个月过去了,杨益勇将创意的精髓融入这块阴沉木上,最终命名为《竹枝息蝉》。看到一块块树根在自己的手中变得栩栩如生,获得了人们的赞赏,他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雕刻技艺精进的同时,杨益勇也终于踏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去年11月,杨益勇一手经营的重庆玄竹堂雕刻艺术公司成立了,由于区微企办提供的优惠政策,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轨,年营业额达到120万元。

政策给力   打响名堂

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重庆)工艺品、礼品及家居饰品博览会上,杨益勇的根雕茶几“五福子戏弥勒”获得金奖,玄竹堂的名气也随之打响。“现在,玄竹堂申请的商标也进入审批阶段了。”杨益勇兴奋起来。

经过媒体宣传和活动展示,玄竹堂声名鹊起,不少顾客慕名带来材质,让他“写曲定调”。“今年的订单都多得做不完。”杨益勇笑得合不拢嘴。

由于市场空间广阔,不能满足顾客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打算将微型企业做大做强的他不仅担忧起来——想扩大规模,但无法融资,杨益勇希望能打破融资瓶颈,让政府再“送一程”,实现银企对接,享受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或吸收民间资金。杨益勇也希望,能让根雕艺术被更多人知晓、欣赏,让更多的北碚人知晓北碚根雕文化,传承雕刻文化,这样根雕艺术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敞,生生不息。

“北碚现在有26家文化微企,玄竹堂是北碚发展较快的微型文化企业,是区工艺美术行业的先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玄竹雕刻会成为北碚的一张名片。”区微企办相关人士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