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10月22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又到满城蟹飘香
■霁 月
 作者:  浏览次数:2237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时俗语说“西风起,蟹脚痒”,如今,湖蟹都靠人工饲养,因此还没等到西风渐起,菜市场、超市、专卖店,就随处可见螃蟹的身影了。
  人生第一次对螃蟹产生兴趣,是小学四年级时读《红楼梦》。那本半寸多厚的少儿版《红楼梦》里,内容被删得七零八落,倒是“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一节保留颇多。史大姑娘宴请贾府诸女眷吃的虽是“地里出的好螃蟹”,算不得是湖蟹,但这顿“够庄稼人过一年”的螃蟹宴,却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第一次吃到真正的大闸蟹,已经是我读中学的时候了。那时,重庆香辣蟹还没打响名堂,对于个头小小的湖蟹,大多数重庆人更是提不起兴趣,要想吃到,就得去住在重庆的上海人、江苏人家里了。
  三线建设时期,重庆来了上百家内迁厂,光是在北碚,就有十几二十家,比如来自上海的川仪一厂,来自无锡的红岩机械厂,来自南京的水文仪器厂。口味清淡的内迁职工和家属们,也把自己家乡的风味带到了这个嗜辣的西南小城。
  内迁职工家属丁叔是老爹的同事,上海高桥人,烧得一手好菜,因为在重庆住了多年,他做的本帮菜总是有几分重庆江湖菜的痕迹。
  有一次,丁叔又邀我们一家三口上他家吃饭,因为刚有他老家的亲人过来探亲,带来了顶好的家乡食材,其中有个密封的大玻璃罐子,酱油色的汁水里隐隐可见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螃蟹,看个头大多只有一二两。丁叔说,这是上海人家家户户都会吃的下饭菜——醉蟹,得用上好的绍兴酒加酱油、冰糖、陈皮才能出得来好味道。
  只见他起开盖子,搛出七八只蟹来,对半切了,码在一个大瓷盘里。这幅画面在当时的我看来实在有些惊悚,因为是生醉,切开的螃蟹色泽倒是有几分像颜色深沉的皮蛋,饱满的蟹黄就好比是皮蛋黄,有黄有黑,半凝固状,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那一次,我胆战心惊地吃了条蟹腿便作罢。若干年后,我在电视上看到在自家浴缸清洗螃蟹的上海私厨汪姐,和她那一罐罐精心炮制的醉蟹、糟鸡,才惊觉自己错过了怎样的美味。
  这些年大闸蟹流行,超市里七八钱块一只的山寨大闸蟹也有人抢着买。但要想吃好蟹,还是得往华东走。比如说苏州,这里不仅有鲜美的“太湖三白”,也有清新的“水八仙”,但更令人赞不绝口的,则是产自阳澄湖的大闸蟹。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有句名言——“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可见蟹有多好。
  我在苏州旅游时曾吃过一次大闸蟹。快四两重的母蟹,用细绳绑好,倒放入笼,肚皮上铺好姜片、紫苏,大火蒸一刻钟。蟹出锅时,满室生香,迫不及待揭开蟹盖,看见那满壳子黄,心中说不出的满足感,甚至不用加姜醋,直接就咬上一口,满口鲜甜,让人欲罢不能。细细吃完一只大闸蟹,差不多得要半个小时,虽说吃到嘴里只有几钱肉,却有种幸福的饱足感,满桌菜肴变得兴味阑珊,“螃蟹上桌百味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若想吃得过瘾,还得往北走。阳澄湖边有好些个产大闸蟹的乡镇,比如夹在苏州和上海中间的昆山,就有个巴城镇。这些年,脑筋灵光的大闸蟹养殖户们不但搞起了网络销售,还开起了专供游客吃大闸蟹的农家乐。
  一进镇里,沿阳澄湖修建的农家乐一家挨一家,不管你选择哪家,最有分量的招牌菜必然是一篮体肥肉壮、黄实膏满的大闸蟹。这时,满桌人必是齐声欢呼、食指大动。
  大快朵颐时,我突然想起吃了一点夹子肉就心口微疼的林妹妹,忍不住替她惋惜。她所写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恐怕是她终其一生也未能尽情品尝的滋味吧,倒是我们这些糙汉子糙妹儿,最有口福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