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7月26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文化
话说北碚公园“清凉亭”名字和形制的变化
■高代华
 作者:  浏览次数:2107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一

图一

图二

图二

图三

图三

图四

图四

图五

图五


  

  说起北碚公园的清凉亭,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卢作孚一心为平民百姓着想,用亲朋好友与社会贤达送给其母亲六十大寿的礼金,修建了一座造型灵秀,供游人观瞻、憩息的亭阁,并且不愿意为之狭意悬挂“慈寿阁”,而执意悬挂“清凉亭”的亲民情怀。不过,关于它的两层建筑及其形制和名字的变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里先来说说它的名字。按卢作孚对北碚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要在火焰山东北山崖上修建一座亭阁,初名“清凉阁”。我们从时为中国西部科学院博物馆馆员的高孟先1933年收藏的珍贵贺年片中知道,北碚平民公园在恭贺新禧之际,为公园的建设向社会募捐。贺年片写道:“我们明年的计划(注:即1934年)(1)修造清凉阁,(2)修造松声亭,(3)修爱湖迷园及旁观亭。以上的计划全赖社会人士来帮助他实现”(图一)。
  “清凉阁”这个名字,也出现在作为平民公园建设的主要执行者邓少琴先生(时任北温泉公园主任)编写的《嘉陵江三峡游览指南》游“北碚平民公园”一节中,他写到:“……东北有清凉阁,在建设中……”可见在规划与建设中,当初还是以“清凉阁”命名的。不过,《嘉陵江日报》在1935年5月23日的一篇“平民公园慈寿阁动工建筑”的报道中,标题用的是“慈寿阁”,文中又说“原准备名曰‘寿母庐’”。原来,1934年正月初三日是卢作孚母亲的六十大寿,卢家的一些亲友及北碚社会各界人士筹银三千元作为寿礼送给卢作孚,提议为老夫人修建别墅,于是就有了原准备名曰“寿母庐”的说法。公而忘私的卢作孚自然婉言谢绝,而把这份寿礼权当大家的捐款,响应公园建设的募捐倡议,在公园里修建一座供游人休憩、观瞻、登高的亭阁,并请当时在北碚游览的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赵尧生先生,按捐献礼金者的善意题写了“慈寿阁”匾额,准备亭阁建成后,再悬挂上。当然,叫“寿母庐”也好,叫“慈寿阁”也好,都不合卢作孚的真心,最终还是按他的意愿,将“清凉阁”按建成实景定为“清凉亭”,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从规划中的“清凉阁”,到建成后最终定名为“清凉亭”,这“清凉阁”与“清凉亭”中的“亭”与“阁”这一字之差,有什么说道呢?
  这还要从当初的设计与建筑资金说起。原来,清凉亭的型式是从北京找来的故宫楼阁图形,由公园找工程师参照设计绘制而成,共为三层,但需花费万元,由于修建经费成问题,后由唐建亭工程师设计修改成两层,建筑为红砖圆柱,凭栏椅,江西绿色麟瓦之辉煌亭阁,由工匠立约承包工料费等共三千二百元,限定三月完工。
  从老照片(图二、三)中可以看到,这座双重飞檐翘角的亭阁,下层柱间无墙,通透开阔,有栏杆,有凭栏椅(或称“美人靠”,一种带曲形靠背),供游人休息、远眺,这种形制多为亭;上层四周有墙,开窗,室内可作多种用途,开窗亦可观赏,这种形制多为阁。显然,清凉亭是“亭”和“阁”形制上的结合,风格上的糅合,用途上的各显其优,足见规划者与设计者的匠心。
  但是我们看50年代初的清凉亭照片(图四),亭的下层外观有了改变,即柱子之间不再通透,砌成了墙,开了圆窗,是楼阁的样子了,至于何时改变的,不得而知。1949年12月2日,北碚和平解放,50年代伊始,新建立的人民政府曾对公园进行修缮,如拆除旧标语,改造花坛等,是不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关系,也同时改造了清凉亭的下面一层呢?
  清凉亭虽历经80余年的风雨,却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和保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五)。至于它的名字,它的形制是“亭”是“阁”,都不重要了,它魏然耸立在山崖之上,依然是一处供游人观赏、休息的,美丽绝伦的景观,也是对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的最好纪念。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