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4月05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清明“戏”
路来森
 作者:  浏览次数:1993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节,是一个慎终思远的节日,也是一个游戏娱乐的节日。
  时至今日,清明节的游戏,各地似乎就只剩荡秋千、放风筝、碰鸡蛋等少有的几个了,但在古代,清明这天,游戏活动却是极其丰富的。
  拔河。又叫“施钩戏”,最早源于公输班游历楚国,发明过的一种舟战的器械:船往后退就用它钩住,船往前进就用它抵住。由此可知,施钩戏,兴起于楚地,后成为寒食节的游戏。发展至唐朝,施钩戏尤盛,并且有了“拔河”的名称。唐玄宗就写有一首《观拔河俗戏》的诗歌,并且在序言中指明了这种“拔河”活动的意义是:祈求丰收。武平一的《景龙文馆记》曾记载了一次“拔河”的盛状:大麻绳两头系十余小绳,每绳数人挽之。只是到了后来,“拔河”脱离了清明,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体育活动。
  打球·球戏。此种活动,盛于唐代。古人踢球称之为蹴鞠,鞠即球,外为皮制,内衬米糠。唐人仲无颇《气球赋》:“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临空以月圆。”就很形象地描写了寒食节踢足球的盛况。唐代还盛行打马球,又曰“击鞠”或“打毬”。顾名思义,“打马球”就是骑马打球,妇女则骑驴击球。唐代妇女,寒食节还有一种“球戏”,叫“步打”,就是徒步持杖打球的游戏,类似于现代的“曲棍球”。此外,唐代妇女,寒食节还流行“抛接彩球”的游戏,韦应物《寒食》诗:“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就是描写寒食节“抛彩球”的情状的。球戏之俗,一直保留到南宋时代。
  斗鸡·雕画鸡蛋·斗鸡卵。斗鸡习俗,早在西周时就已存在,但斗鸡真正成为寒食节的活动,却是在南北朝时期。至唐朝,寒食斗鸡尤为盛行,上至帝王,下至黎民,无不为之。据说,李世民就很喜欢于寒食节斗鸡。至唐玄宗,寒食斗鸡尤甚。陈鸿《东城老父传》说:玄宗属鸡,而好朝服斗鸡,他为王子时,就“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可知民间斗鸡之风很盛。雕画鸡蛋,即在鸡蛋上染色。据《荆楚岁时记》注中所记,雕画鸡蛋,源于古代富贵人家吃食的讲究,雕画后的鸡蛋,可以放在菜盘里食用,也可以放进祭盘,作为供品。其意义则是“开发积藏,扩散万物”。斗鸡卵,就是比较鸡蛋的大小,或者鸡蛋相碰,以验其硬度。董仲舒认为,鸡蛋类似人的心脏,因此,斗鸡卵,就是斗心、斗智。
  插柳·簪柳。这是一种民俗,也可看做一种游戏。插柳,即插柳于门,将柳枝插在门框上。《齐民要术》上说:“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插柳,是为了避邪。明清时代,不仅插柳于门,而且还“簪柳于首”,将柳枝插在头上。簪柳,在不同地区,风俗不同,但大同小异:或男女皆戴,或妇女戴,或儿童戴等。簪柳的意义,一般有二:一是为了保持青春,所以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谚;二是防止变狗。“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就是此意,其中游戏的成分就大了。
  荡秋千、踏青、春游等游戏习俗,古已有之,至今犹存。即不作赘述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