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3月01日
新闻内容
第A2版:要闻
驻村第一书记耿庆林的“扶贫经”
“止血”去痛、“输血”治标、“造血”治本
 作者:曾晓隆  浏览次数:2115  放大 缩小 默认
耿庆林(中)在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产情况。

耿庆林(中)在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曾晓隆 文/图
  “扶贫不仅要止血,还要输血和造血。”从农户家中到田间地头,从山林果园到施工现场,三圣镇春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耿庆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总结出了自己的扶贫思路。

走村入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春柳村地势高低不平,农户居住较为分散,曾是“市级贫困村”。目前,全村503户居民中还有33户建卡贫困户。为尽快了解全村的情况,自任命之日起,耿庆林便驻扎在村里,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走村入户,全面调研村民家庭成员、生产生活、致贫原因等情况。仅用一个半月时间,耿庆林和队员们就完成了全村所有在家群众的走访工作,其中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更是走访了多次。
  “村民都想摆脱贫困,有的身体残疾,有的因病致贫,有的没有创业资金,有的没有实用技术。”走遍了村里所有的贫困户后,耿庆林开始从整个村的发展角度观察思考扶贫工作,并逐户分析贫困成因,制定脱贫方案。
  村民周华芳就尝到了“量身定制”脱贫方案的甜头。多年前,周华芳为给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不仅花光积蓄,还欠下外债。丈夫去世后,周华芳和两个年幼的女儿陷入了贫困之中。在走访过程中,耿庆林了解到她家的情况,为她“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引导她发展养殖业,并介绍她利用空闲时间去村里蔬菜基地打工。如今,周华芳养了十几头猪、十几只羊和数十只鸡鸭鹅等,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志智双扶 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
  “扶贫工作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扶智加扶志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精气神。”在耿庆林看来,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
  认识到这一点后,耿庆林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充分利用入户走访和各种村级会议,深入宣传脱贫政策,让贫困户知晓这些扶贫政策的目的和举措,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脱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造血’就是直接精准对接贫困户,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等,扶持其发展产业。”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耿庆林会重点宣讲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等扶贫政策,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激发他们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对于因病、因残而丧失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耿庆林认为要“止血”,他会着重讲解低保、民政救助、医疗补助等保障性政策,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产业做支柱 致富有出路
  村里要发展,不是一时脱贫,而要长久致富。在耿庆林的协调下,当地农业企业、种养殖大户经常性地在一起座谈,探讨如何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壮大春柳村村级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在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春柳村已引进业主发展大棚蔬菜100余亩,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每年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约17万元、务工费约50万元;发展旅农观光产业园1000余亩,现已整治土地500亩,种植红枫、樱花、桂花等观赏苗木300亩,每年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约26万元、务工费约50万元,带动本村150余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同时,耿庆林还协调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技术人员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让贫困户通过科学种养发展农业产业,并落实好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贫资金。
  通过近几年的脱贫攻坚,从没有一条硬化道路到公路通组、便道通户,从吃水不便到自来水入户,从传统单一粮食产业到特色效益种养殖业多样化发展,春柳村发生的一连串变化,让村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也让他们由衷地为耿庆林点赞。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