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化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9年01月18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文化
北碚儒雅忠义的身影
付秀宏
 作者:  浏览次数:1913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认为是一个爱儒雅的人,我却不敢说太懂儒雅。虽知重庆北碚富集儒雅,因抗战汇集了那么多的才俊;但就一个地方而言,历史中诸多名人,数年间来此地者就达几百,该是多么幸福的所在啊!
  重庆因战时国民政府内迁,定名陪都;而北碚,又可称“陪都中的陪都”。当时,最大的科学中心和众多教育机构均在这里落户。很多著名文人在北碚或小住或寓居,留下了重要文化成果,北碚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
  如果这世上有一个名人懂北碚,你只能看到一爪一鳞的北碚。如果这世上有几百个名人懂北碚,你完全可以见识一个人文立体的北碚。当然,认识过程可能漫长、曲折,但最终需要会晤四个字——儒雅忠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科教文化界的众多名人,为何如此钟爱北碚?因缘众多。北碚离重庆市区有一段距离,藏身高山,敌机不易轰炸;这里山绕水行,宁静淡定,宜于做学问。而文化机构和著名文人择居此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具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独特体验。
  老舍在《北碚琐忆》中写道:“这是个理想的住家的地方,具体而微的,凡是大都市应有的东西它也都有,它的安静与清洁,又远非重庆可比。”从北碚抗战时期的乡村建设试验区到今日北碚之若干桂冠,儒雅北碚的身影愈来愈具底蕴之气,八十多年来的文化涵养比闹市多了几分崇和风范。
  北碚这一地名由来,有“石梁伸入嘉陵江心,古称碚石”之说,且因其处原巴县之北,故名“北碚”。而黄炎培在《北碚之游》中,却解释“碚”为“很大很大的石块平铺着,和地面一样。”也有人说“北”字,是由“白”字转音而来,“白”字源自该地形似“鳖”背的白色山岗。
  范成大《吴船录》载,“虾蟆碚在南壁半山,有石挺出如大蟆,呿吻向江”,说明此碚石不处水中而在陆地;另一证据《巴县档案》书写该地则以“白碚”为主。而到民国之时,不论地方志还是名人笔记,都普遍用“北碚”了。在《巴县档案》中,还看到金刚碑曾记作“金刚背”或“金刚碚”,所以“碑”应由“背”或“碚”字演变而来。
  唐画家吴道子、李思训所作《嘉陵胜景图》,引人入胜处就是北碚段的嘉陵江小三峡,即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嘉陵江环抱北碚城,小三峡如诗如画从城边穿过。北碚本属嘉陵江畔区镇,处于原巴县、璧山和合川的交界处。
  时下,北碚区正在得益于名人情操熏陶和江山风景铸造之助。今日北碚处处是景,城南嘉陵风情步行街以斗角翘檐的徽派建筑浓缩了城市一角魅力;而置身大码头下的江边看嘉陵春水奔涌更是赏心事;携友荡舟去看江心那砣大碚石、并在上面放风筝,你则大可乐而忘归。
  如果走在北碚街头,请一定不要错过近年来不断提档升级的卢作孚纪念馆,正是这位北碚开拓者顺应潮流,首倡把乡村清幽变成儒雅清幽。因卢作孚悉心治理与鼎力建设,使北碚旧貌换新颜。
  走出西南大学六号门,右行数百米,有个环绿抱翠的园子,那是长眠在北碚的抗日英雄张自忠的陵园,他是另一位忠义人物。当时,张自忠身为天津市长,无奈与日本人例行交往,因之背负了汉奸骂名,其后在中日战场上张将军慷慨赴死。张将军塑像戎装佩剑,深沉目光眺向远方。他以49岁的华年,把“忠义”演绎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北碚之上的风云故事,卢作孚和张自忠都深深懂得,只是他们习惯缄默,用无言证明了太多的事情。北碚像一个文化故园城,汇作一个城市的儒雅忠义记忆,如同数十个影像群一般。我坚信,每一个影像承袭阅尽沧桑的文化符号,只要稍带点人生况味看过这些名人故地的人,都因游历北碚而倍增深蕴。这如同自然人文风景加持,每个人都可接住北碚名人的灵度,最终儒雅的光环会照见你的眼眸。
  第一个儒雅的光环,从天生新村一幢不起眼的小楼发出,老舍在这里创作了《四世同堂》等作品,近两百万字。第二个儒雅的光环,从当年曾令梁实秋油然而生爱意的雅舍发出,它在半山腰白墙黑瓦地站着。第三个儒雅的光环,从梁漱溟待了十年的金刚碑和勉仁书院遗址发出,这里有绿的桑叶、红的桑葚。
  现在的北碚,总是与都市化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它葆有遗世独立的儒雅气质,就像“对影成三人”的李白,更像“舍南舍北皆春水”的杜甫,虽涉身过官场,始终拥有或仙或圣的气质。重新开发的状元府第,从屋顶的状元帽设计,再到“巴渝第一状元”冯时行的雕塑,无不体现着北碚文脉的丰富内涵。
  当下,北碚还醉心于金刚碑古镇的重建——当年繁荣的煤炭码头,曾令傅抱石、于右任、梁漱溟、吴宓、陈子展等一大批名流因大火扼腕叹息之地。复建金刚碑古镇,让北碚人在家园中找到更多心灵栖息地,拥抱离别多时的深情乡愁。其实,布满小镇的每一间房屋都长满了文眼,它是人静默时双手合十的独家记忆。
  西南大学前身,原是清光绪年间兴办的川东师范学堂。黄炎培、于右任、梁漱溟、马寅初、老舍、吴宓等人,当年都曾对置身北碚的这座学府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如今西南大学占地上万亩,在校学生五万余人。鸟语花香的林荫道上,绿树映衬着一块路牌:吴宓路。
  名人遗迹作为北碚的重要文物资源,见证了北碚的历史变迁。众多领域的杰出人物都在北碚留下了足迹,为北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北碚的每一条小巷,每一条街,都铺衬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北碚人十分珍惜时世流年所赐予的儒雅忠义,既然它选择了北碚,就是北碚在前世已懂了儒雅忠义。
  老舍之子舒乙在《第二故乡的梦》中写到:“全国的精英一下子集聚在祖国西南的一个小镇,在历史上很罕见。”经济学家胡星斗说,“北碚像个少女,做着水灵灵的梦”。是的,北碚是那般古老而儒雅,总以一种深沉、超然态度——展现出理想生活的样子。北碚背倚缙云山,前临嘉陵江,表面风轻云淡,深层富集的儒雅忠义身影——已然形成巨大的文化气场和悠长风水。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