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07月31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诗意缭绕缙云山
梦桐疏影
 作者:  浏览次数:1512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孤寺,灯影摇曳。窗外夜雨疯狂,稀里哗啦击打着古木苍竹,落得没心没肺。山洪滚滚,很快涨满了秋池。一位诗人透过朦胧的雨幕,倚窗远望,思念铺天盖地而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首《夜雨寄北》让无数人沉醉于巴山夜雨带来的寂寞与沸腾。李商隐把一座巴山写得如梦如幻,如泣如诉,让人充满了神往。巴山自然不是寻常的巴山,而是情感的山岳,是诗意的桃源。为此,巴山千古而闻名。
  “平日幽事还拈起,未觉巴山异故乡。”(陆游《林亭书事》)“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白居易《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很多年以来,我一直以为这座诗意缭绕的巴山只存在于这些缥缈的诗句,也可能泛指巴蜀之山。可有人考证巴山就是缙云山,并有很多诗文为证。我知道时,惊喜莫名。缙云山位于重庆北部,绵亘于北碚嘉陵江温塘峡畔,层峦叠翠,绿波汹涌,山中修竹挺拔,野花缤纷。常年烟雾缭绕,云蒸霞蔚。我的家乡位于璧山五龙,毗邻北碚。自然,缙云山也成为我的“乐园”。著名诗人傅天琳说:“世界上有很多山,没有哪一座山能如此令我心动,这就是缙云山。”此话亦表达了我的内心。从小到大,山里山外跑来跑去,这座山带给我太多太多。
  我的童年,像一粒种子,落在哪里都会生根开花,但最美的还是落在了缙云山上。清晨醒来,抬头一望,青色的巨龙在东方的云雾中蜿蜒而来,一天便拉开了序幕。我和姐妹们早早起床,背着背篼去山中捡柴,采野花,然后饿着肚子唱着歌,一路小跑回家来。旁人看来,小小年纪要走上四五个小时(家与山相隔两条溪谷,看起很近,实际很远)去背柴自是一种艰辛,对于我来说,则是无上的快乐。缙云山,如同一座发光的花园。树那么绿,花那么艳,连阳光下的阴影都斑驳得非常富有诗情画意。
  我们的小学、初中春游,除了北温泉,一定是缙云山。全班同学,个个穿得整整齐齐,一路欢声笑语。偶尔也坐5分钱的车,澄江到三花石那段,很多时候5分钱也是要节约的,全程步行。沿着石级,攀上狮子峰,看起伏的绿海,看不远处的北碚城,似乎天下尽在眼中。少年的眼睛发出明亮的光,对世界充满无限憧憬,对大山有着深深的感恩。它所带来的欢乐和美好是一生享用不竭的。游玩一整天依旧感觉不够。直到黄昏来临,夕阳照进茂林深处,风摇影动,光亮像星星挂在树梢,无数碎金洒满林子,还舍不得离开。有一两次和好朋友一直玩到月出东山,照得山林幽寂神秘。这个时候才发现,喧嚣的人潮褪去,大山才显出了它本来的温柔和静美。寂然空阔,清脆的歌声在风中响起。此刻,一只蝉蜕轻轻掉在身上,或者一枚松果“啪”地坠落,捡起来,开心地装进口袋,这也是大山给我们的一份小小礼物。
  大山馈赠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最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中将诗意的种子、淳朴厚道的品质播撒到每个人灵魂深处。漫漫岁月里,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一片绿色森林。

  一座山,对孩子来说是乐园;对大人来说是宝藏;对少年来说,可能就是精神的修道场。
  遥想千年之前,少年冯时行登上狮子峰顶,看到夕阳惨淡,乌云翻滚,他的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激情?他苦读诗书,深思天下事,只为有朝一日宏图大展,报效国家。与他朝夕相伴的是缙云禅院的晨钟暮鼓,山林的鸟鸣蝉唱。清晨,他在缙云寺山门前的洛阳桥,迎着朝阳,和着风声,高声朗诵诗文;黄昏,松竹之下,八角池边,沉醉于大自然,潜心作诗习字。
  1114到1120年,清静幽深的缙云山给了少年冯时行丰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和开阔的眼界。他满腔热血,奔赴京都,一举考中状元,被尊为“巴渝第一状元”。然而生不逢时,国土沦陷,大厦飘摇。一身学养,满腹正义,官场却屡屡失意,几多坎坷,跌跌撞撞,最后不得不重回缙云。大山以其博大的胸襟接纳了他,又如同恋人一般温柔地安抚他那颗沧桑而破碎的心。“卜筑缙云山下村,缙云山色青满门。承当春色花成段,领略朋簪酒满樽。”(《题毛祖房屋壁》)卜居山野,清风流水,他在这里又一次度过了18年的寂寞时光。厚厚的43卷《缙云文集》,则是这座山赐予他的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留给后代瑰丽的文学之宝。有时闲得无聊,翻读其中一些古诗,“昨夜风吹茅苇纷,今朝急雨洗崖痕。山山霞没江喧枕,树树鸠鸣云到门。隐几真心开暝照,繙书老膝痹危蹲。山居染得疏慵病,无复功名皓首论”(《雨中书事》),惊叹一座山竟将一个人的欲望洗涤得如此干净,灵魂如此清澈。

  山水风光、诗意哲学、文学精神、宗教理念等交汇渗透,使得一批又一批文人仰慕追寻,缙云山成为他们心驰神往之地。除了李商隐、冯时行,随手一列,就是一长串名单:唐代诗人陈玉白、王维、杜甫、唐进士司空图,北宋宰相丁谓、理学家周敦颐,清康熙大学士张鹏翮以及近现代的黄炎培、林森、冯玉祥、老舍、田汉、夏衍、郭沫若、梁实秋……他们来到缙云,览过九峰,观过日出;或宿过古寺,闻过涛声,留下了下无数名篇佳作。一座寻常的山滋养出的文化竟如百花盛开,鲜艳夺目。特别是抗战时期,战火纷飞的重庆,缙云山真算得上是一片宁静的仙境。那片繁盛森林,确实让人舒气安神。
  拔地横九峰,石帷一卷耳。天绘护云霞,晴光炫红紫。朝映状万千,暮彩散余绮。赤城起建标,应与叹观止。清代王梦庚这样盛赞眼前之景。
  淞波秋泪剪,巴雨夜愁灯。国破家何在,兹游感不胜。中兴送世运,偕老得朋吟。蜀国三离堆,嘉陵见未曾。民国时的黄炎培《上缙云山》发出如此感慨。
  相思岩下相思寺,相思树结相思子,相思鸟惯双双睡,相思寺自年年翠。似羡白云飞,敢作劳人计,更临风,思唤高僧起。于右任的《望缙云山》表达着自己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还记得2016年10月的一个黄昏,西南大学、缙云山,甚至整个北碚城似乎都飘荡着柠檬的味道,“不热烈,只有温馨”,有着无法表达的悠长的诗的味道。遇见的每个人脸上都笼罩上一层淡淡的诗意。“美丽北碚和她的诗歌女儿”傅天琳经典诗歌诵读会在西南大学举行。这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在缙云山农场工作过19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缙云山用它酸酸甜甜的果实与干净的雨水喂养了她。上世纪80年代,傅天琳带着自己以农场果园生活为题材的第一部诗集《绿色的音符》步入诗坛。这些诗句有着缙云山树叶的芬芳和泥土的深情,并因此获得了第一届全国新诗(诗集)奖。2010年又凭借《柠檬叶子》摘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的桂冠。
  傅天琳的诗意与生命可以说都与缙云山有着紧密的关系。缙云山的果树,染绿她的双眸,染绿了她的思想,嘉陵江水成为了她精神的血液。一座山成就了她的诗歌,也淬炼她亮丽而谦逊的人生,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果园诗人”。没错,缙云山上的果园与她的精神深度默契,在大山一般的静默中,诗人亮出了人生最高贵的风采。
  林海云深处,一花一叶一世界。缙云山,是一部古老的历史,也是一部厚厚的《诗经》。读其轻盈浪漫,读其险峻俊拔,读其厚重深沉,读其大气豪迈……
  (作者系璧山区作协副主席)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