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2年12月26日
新闻内容
第二版:新闻
用刀雕刻时光 让爱温暖人间
 作者:记者 余常海  浏览次数:6551  放大 缩小 默认

灯已经点了几个晚上,镶着金刚钻的“笔尖”慢慢被磨平,秦学才扶了扶老花镜,细细地看着手中的瓷盘。数天前,这个瓷盘还光洁如湖面一般,如今,它已被秦学才的妙手催生出了一幅别致的写意花鸟画——莲叶不蔓不枝,莲花亭亭净植,一旁的“清者自廉”四个大字显露了画的寓意。

“创作这幅画,是因为‘清廉’既为官之道,也是民之向。”看着新作品,秦学才满意地一笑,“这是我和我们瓷刻组成员新创作的瓷刻画,它是我们‘献礼十八大’组图的最后一件作品。”秦学才说,完成这组作品后,他和组员们想再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

用刀雕刻时光   让爱温暖人间

重头再来  下岗职工学艺

秦学才今年73岁了。每天,他几乎都会往返于家与社区的瓷刻工作室之间。因为这里,有他心心念念的瓷刻画。

顾名思义,瓷刻画就是在普通的瓷器上用镶有金刚钻的“笔”雕刻作画。一件制作精良、画面唯美的瓷刻画价值数百至上千元钱不等,且极具观赏性。在北碚,瓷刻画是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学才是如何与这门传统技艺结缘的呢?

原来,秦学才所在的社区有较多下岗人员、残疾人和闲散人员,为了活跃社区气氛,增加居民的收入,朝阳街道便请来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教30多名有兴趣的下岗职工做瓷刻画,秦学才就是其中一位“学生”。

“我对瓷刻画很痴迷,所以才想传承这门技艺。”回忆当初学习的经历,秦学才至今都感慨连连。原来,制作一件瓷刻画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全凭手工的制作流程,对制作者的要求也特别高。

“制作周期长,效益也不高,初学者靠这门技艺致富是不太可能的。”秦学才说,当初一道学习瓷刻画的人,如今继续在做的只有9个,“大家全是靠着对民间艺术的执着才坚持下来的。”

坚持到底  瓷刻组终出师

如今,和秦学才一起学过艺的“同学”结成瓷刻组,常常聚在社区创作和交流。

“制作一件瓷刻画首先要选用质量好的瓷盘,制作时,要先构思画面,用笔绘出‘草稿’,再用小锤子和金刚钻‘笔’雕刻成画,然后对画进行着色,最终制成工艺品。”说起瓷刻画的制作流程,大家都很是熟稔,但在刚起步阶段,这对他们来说,却是无比艰难的。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完技法,创作思路还得靠自己去摸索。除此之外,因为瓷刻组成员都是下岗职工,经济问题也成了最大的“拦路虎”,仅仅是一块瓷盘就需要几十元钱。初学者手笨,一不小心,好好的瓷盘就报废了。

好在街道及时地拉了他们一把,不但出钱购买了工具和材料,还联系了商家帮着销售瓷刻画。由于没有固定的创作基地,新房子社区还腾出一个活动室来当他们的工作室。

在这个不到十人的团队里,有个叫邓力萍的年轻人更是投入不少。今年,她还将自己家隔出一间小屋,又花了大价钱装修,把小屋装扮成瓷刻画陈列室。闲时,她就打开小屋的卷帘门,让过路的市民欣赏瓷刻组创作的瓷刻画。

反哺社会  关爱弱势群体

凡事贵在坚持。当初的“菜鸟”早已蜕变成高手。201110月,部分瓷刻组成员获得了第三届重庆市工艺美术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秦学才、邓力萍等人的作品还获得了不少全国性奖项。越来越多的市民找上门来,想要学习这门技艺,新房子社区的文化氛围也日渐浓厚。

不仅如此,秦学才他们还坚持每周到与社区一墙之隔的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教那里的特殊儿童做瓷刻画。后来,该校也专门开设了瓷刻画课,用以辅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传统手工技艺和爱心一样,都需要大家共同传承延续。”秦学才告诉记者,最近,他们还接到了国内部分企业的瓷刻画订单,虽然挣的钱不多,但他们都愿意把酬劳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这门技艺,同时,也把火热的爱心献给最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

《清廉》是秦学才为党的十八大精心制作的献礼之作。

 

 

邓力萍家的小屋摆满了瓷刻组的作品。

 

记者手记:他们不是什么“大师”,只是普通的草根阶层。在他们迷茫、彷徨的时候,有人伸出温暖的手,拉了他们一把,让他们有了新的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瓷刻画这门传统技艺,他们付出了许多心血与汗水,但他们并不愿把辛苦挂在嘴边。当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反哺社会,就像曾经别人扶助自己一般,他们把双手伸向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力量虽微薄,爱心却火热。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