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03月20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碚地硅谷
 作者:  浏览次数:134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高如
  当我写下这行标题的时候,我已预感到天赋北碚这个饱含科技韵味的美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叫响:碚地硅谷——北碚是重庆的硅谷,是西南的硅谷,或许还是中国的又一个硅谷!
  说来也可笑。八十年代初期,“科技兴国”的战略才在我国兴起,我所在的成都的一所名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后改名为西南电子科技大学),名声日隆。随之,这里便传出一个新鲜而洋派的名称:“成都硅谷”。一般人自然听不懂,尤其不懂“硅谷”二字的含意,即便查遍当时的《新华字典》,也茫然无知。于是便望文生义地认为,这“硅谷”莫非就是指在成都这个校园内有一片研究生产“硅胶”的谷地,或者研究生产硅胶、稻谷的地方。
  后来才知,全然错了!所谓“硅谷”,原是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的一个高科技研究生产基地的别称。这条长达25公里的谷地,是美国最早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乃至世界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而当时成都的这所电讯工程学院,是当年由周总理亲自提议创办的专业学院,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亚洲最大的电子工程大学。它培养的学生,当时成为了社会上最为抢手的电讯、电子技术人才,而且也成了美国硅谷的众多业务、技术骨干。于是“华夏硅谷”“成都硅谷”的美称便由此而生。
  深秋时节,我有幸参加“知名作家看北碚”采风活动。车到两江新区北碚属地,使人大吃一惊:过去的荒沟野岭,几年未到,现已变成高楼林立,道路如网,工业园区、生活小区、公园校区此接彼连的地方。我不禁心中在问,这就是当年以经营花木、种植粮食为主业的水土镇么?就是几乎不通公路、运花木出来也全靠人背肩扛的农户花乡么?其时,儿时听过的一首民歌便响在耳畔:“好久没到啊这方来哟,新栽树儿哩排队排哟。蝴蝶蜜蜂采花粉,树上喇叭响起来……”随着这熟悉旋律的引进,我口中就哼出了这样的词句:“好久没到啊这方来哟,新盖的大楼哩排队排哟。公路轻轨通四处,科技兴区幸福来。党的开放政策好,农村迈入新时代……”
  过去多年来,我一直羡慕珠三角区和长江入海口的金三角那些地方,也曾多次去参观访问过,便也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这一带能率先发展富裕起来,首先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其次得益于这里的交通条件、技术基础好,再次受益于各类实业项目选得好(那时许多项目刚引入国内,竞争对手少,成功概率很高),最后还靠创业者们苦干实干做得好。今天的重庆,今天的北碚,与二三十年前那些地方的情况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创业发展的各项条件,更为充分,更具优势。比如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大、加快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优惠政策;现在这里比起珠江、长江三角地区当年创业的经济、人才、技术实力更为雄厚;我们在创业过程中,无论具体政策的制定执行、高端人才的招揽任用,以及“朝阳项目”的论证选定、各类产业的科学组合和大批商品的内售外销等等,都有制可依,有规可循,弯路不致于再走。
  在一天紧张的采访中,我看出了一点门道,听出了一点真谛,那就是建设者们拓展的多是美丽,保护的多是生态,弘扬的多是文化,打造的多是园区。而在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中,又坚持的是科技兴碚,主打的是高新产业,杜绝的是粗犷产能,防止的是污染生产……
  一句话,发挥的是“硅谷效应”,运用的是“四两拨千斤、杠杆撬万吨”的科学原理,创造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绿色的环保效益、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无穷无尽的示范效益!
  这段“我笔写我心”的感受性文字,是否反映、表现出了北碚决策者、建设者们的心思呢?我从相关资料特别是两江水土高新园区的发展事实中,找到了答案。
  令人可喜的是,在这几年飞速发展的时段中,这里依然是青山绿水,依然是和风白云、空气清新、尘埃不起。我们行走一天,皮鞋是干净的,衣领是洁白的。
  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如此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效益,使我们肯定地说,“碚地硅谷”的格局已经形成,“碚地硅谷”的效应正在释放!我们相信,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北碚的人文地位、生态地位、休闲养生地位不仅会依旧领跑主城,而且其经济、科技和创新地位,也同样会倍受世人瞩目!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重庆警备区政治部原主任、少将军衔)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