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8年01月30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副刊
北碚,对不起
 作者:  浏览次数:1213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 萍
  喜欢北碚,常常流连于此,对她的美景烂熟于心。不必说春天的金刚碑芳草萋萋,山花烂漫,一直延伸到嘉陵江畔;夏天的缙云山满目苍翠,凉爽宜人。更不必说秋天的桐叶纷飞,别有一番风韵。到了冬天,北温泉敞开怀抱接纳四方宾客,让人倍感温馨。
  人们往往钟情于山水的美好,大方地接受着自然的馈赠。临到需要自己作贡献的时候,却不免前思后想,萌生退意,甚至临阵脱逃,而我就是其中一员。现在回想起来,仍有一种深深的歉意萦绕于心。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刚毕业找工作,就有一次分配到北碚工作的机会。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述北碚各种的好,如何人杰地灵。从西师、西农的博大讲到小陪都的精深,从雅舍讲到梁实秋、老舍,以及民国时期居住于此的各路大家的种种轶闻趣事,还有大名鼎鼎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和他的民生轮船公司……
  年轻的心憧憬着无限前程与美景,钟灵毓秀的小城在向我招手,我甚至填好了各种表格。父母的一番话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这么偏远,要不你先去看看?
  在等待一小时坐了两个多小时的专线车以后,再转了去乡镇的车,又步行了几里山路之后,炎炎烈日下,我挥汗如雨,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这是怎样的穷乡僻壤?一条铺满石板路的街道一眼就可以望穿,旁边唯一一个乡镇企业大门紧闭,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我捂鼻掩面,迅速逃离现场。
  我就这样与北碚失之交臂,而我一位要好的同学却自告奋勇,欣然前往。从乡镇中学教师到区文化宣传干部,整整三十年,不遗余力,在北碚这片人文底蕴厚重的土地上,干得风声水起。
  从此之后,每每提到或者经过北碚,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在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我默默地向北碚说着对不起,同时又默默地关注着北碚的变化与发展。
  2010年,两江新区成立,北碚的大片区域归纳其中,水土、蔡家等几大园区应运而生。两年后,远在深圳的表弟回乡创业,我向他隆重推荐了北碚,并陪同他实地考察参观,那时的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各种优惠政策和便民措施非常到位。表弟当场拍板,决定回渝建厂。
  经过一番努力,表弟投资兴建的电子元件厂隆重开业。坐在表弟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望着外面一排排高大整洁的厂房,宽敞笔直的道路,青翠挺拔的行道树,我竟然如释重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
  表弟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建厂的经历。在政策的对口扶持下,园区管理部门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从建筑招标到人员招聘,从资金物流到生产技术,都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与帮助。工作人员更是上门服务,办理各种手续。寒来暑往,披星戴月。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实惠又暖心。让他这个飘泊多年的中年汉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表弟的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造与创新,产值也跟着直线上升。真可谓园区有靠头,企业有奔头,和谐共赢的局面因此形成。
  我现在经常往来于北碚,得益于主城核心区与北碚一小时的地铁行程以及几条四通八达的快速干道。对北碚的愧疚也早已释怀。走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心里感到格外的踏实与温暖。为着北碚如火如荼的今天,更为北碚美好的明天,我由衷地自豪。
  (作者系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