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7年12月15日
新闻内容
第A4版:健康
晨起血糖高警惕“黎明现象”
 作者:  浏览次数:1348  放大 缩小 默认

  

  所谓“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的睡前及夜间血糖正常,但在凌晨4—7点出现高血糖的现象。人体内除胰岛素是降糖激素外,其他激素都属于升糖激素,通常情况下,凌晨4点以后正是人体多种激素的分泌旺盛期,如肾上腺皮质素、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等都在此时进入峰值,如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差,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对抗升糖激素的作用,则会出现血糖水平增高,从而造成“黎明现象”。此类多出现在Ⅰ型糖尿病和胰岛素功能衰退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夜间高血糖,增加血栓风险
  “黎明现象”的存在,提示患者整晚处于高血糖状态。夜间高血糖的危险性远远大于白天高血糖,由于夜间人体处于睡眠状态,血液流动速度缓慢,此时高血糖更容易引发血栓形成,增加心梗、中风、猝死等的风险。所以患者发现早晨空腹血糖等于甚至高于睡前血糖时,一定要重视。
  由于“黎明现象”多不会给患者带来显著不适,所以只有当糖尿病患者测量全天不同时间血糖,尤其是测量睡前和空腹血糖时,才能及早发现。专家指出,临床中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只测空腹血糖,或早餐后2小时血糖,忽视睡前血糖,如此一来就容易忽略“黎明现象”的存在。

动态血糖监测,证实“黎明现象”
  当患者发现早晨空腹血糖等于甚至高于睡前血糖时,并不能简单地推断是“黎明现象”。想要证实“黎明现象”,糖尿病患者还要测量夜间2—3点的血糖值,如数值正常,则可能为“黎明现象”。如是低血糖,则可能是“苏木杰现象”(也称为反应性高血糖现象)。虽然“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都会造成早晨空腹高血糖,但其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如误将“苏木杰现象”当做“黎明现象”治疗,很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明确鉴别。
  测量夜间2—3点血糖值,最准确的方法是测量动态血糖,它能帮助发现整个夜间甚至是全天的血糖波动情况。如患者没有条件,也可由家属在不惊动糖尿病患者的情况下,在夜间2—3点间起夜帮助其测量。但用此种方法测量值没有动态血糖准确。

睡前用降糖药或中效胰岛素
  如患者被证实为“黎明现象”,通常需要在睡前加服降糖药,或是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的达峰时间大约在6—8小时,在晚上10点注射中效胰岛素,其作用高峰时间刚好与升糖激素分泌高峰重合,从而可有效控制血糖稳定。
  患者还要找准导致“黎明现象”的原因。如因熬夜,则需改正睡眠习惯;如因药物,则要根据药物性质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他疾病服用中长效激素类药物,如在中午或晚上服用则很可能造成“黎明现象”,而调整到早上服用,能最大限度减少“黎明现象”的发生。 李 佳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