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2年11月27日
新闻内容
第四版:文化·服务
有这样一棵树
 作者:赵长春(河南)  浏览次数:6758  放大 缩小 默认

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次公务会议所组织的旅游活动中,在一处庙宇的石雕盘龙柱上,这棵树开始长进了我的脑海中——盘龙石柱上,一幅石雕的图:同行的一位博学者解说,三兄弟要分家,院中的一棵紫荆树也要被三分之;树当晚即枯。第二天三兄弟见之,大悔分家之事,就对各自吵闹要分家的老婆责打了一顿,然后和好如初;树又活了。

——我实在忘记了这个场景是在哪里,甚至恍惚在梦中。该庙木制(除去四周盘龙柱为石质承托外),没用一钉,木榫咬合而坚固耐用至今。那天有风,多人未下车,只有我和另外三二人而已,也都不知姓名。反正,这棵树开始入我脑海中……

再想起这棵树,是在2012年的春末,还是一次半公务活动的山西珏山之行。沿焦(作)晋(城)高速公路北行,在晋城东南十七公里的硖石山半腰上,有一所始建于唐的佛门圣地名唤“青莲寺”。其后院中部偏西之处,有一千年古柏,名字很有诗意和情意:子抱母。母柏高27米,周粗3米;子柏现高24米,周粗不足1米。母柏早枯,子柏蓬勃,根部依母柏而起,枝梢到子母柏胸部后围缠母柏且旋绕而上,看上去母柏好像依然也活着,状极亲切亲密!

讶异“子抱母”之形时,有关其传说更撼人心魄。说是百余年前,母柏岁月蹉跎而尽,青莲寺时任主持准备将其砍伐他用。谁知一夜之间,一株幼柏攀缘母柏而生而升,偎依相扶……这是鬼斧神工的绝对天意,非人力完成不了的神奇!

心头一震,我想起了因着三兄弟分家而生死的那棵紫荆树,虽然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都有其文化渊源,只要你慢慢地寻觅,总有蛛丝马迹供你侦探。于是我就留心了这棵树,顺其自然的读书破百卷中。

首先,“三荆同株”这一成语被我寻到,语出晋时陆机《豫章行》,“三荆双同株,四鸟悲异林”。在此,“三荆同株”以典入诗,说明这一故事在晋时已经深入人心,表达为约定俗成了。可见,三兄弟与紫荆树的故事,或者是传说,已经流传甚广甚厚了。

那就继续流传吧。这样的故事主题十分适合于儒家文化的孝悌土壤。到了南朝时,有个叫吴均的,写了部《续齐谐记》,其第二条就记录这棵紫荆树的,不妨全文摘录如下: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曰,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太中大夫。如果能把此文坚持读到这里的朋友,就一定不需要我画蛇添足的白话翻译了,很有意思的一个兄弟和睦、神树感应、富贵共荣故事。随后又有一本书,唐初的《艺文类聚》第八十九 “木”部,专讲与树有关的故事,也讲了三兄弟与紫荆树的故事。

到了明朝,冯梦龙在其《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中也说了这一故事,并有诗为证:“紫荆花下说三田,人合人离花亦然。同气连枝原不解,家中莫听妇人言”。

就这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森林中,有这么一棵树,枝叶繁茂,花香袭人。到了清代中期,这么一棵树又婆娑起舞在地方小戏中,如《打灶王》《三荆记》《吵分家》,当时一部记述戏曲、艺人的书叫《燕兰小谱》,还写了一个叫“王五儿”的角,演这一出戏时“活泼可喜”。戏的主旨也大抵如此,兄弟同心不分家,家庭和睦人称颂。不过,这棵树在此时的结局不好,被老三家的媳妇“田三嫂”或者砍掉或者用热水浇死。

想一想这棵树也挺有意思的,死而复生是曾经的表达,被砍被烫又是一种结果。人心的演变也反映着社会的演变,从而被艺术化地创造着,承载着时代的印记。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