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6年10月25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综合
刘增宪:重走长征路的美术教授
 作者:  浏览次数:1292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是一位老红军的儿子;他,用了近两年时间重走长征路,以绘画重现当年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他,边行走,边写生,并用画展、讲座等形式影响年轻人……
重庆日报记者 李星婷西南大学 姚雪雅 毛鑫渝
  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纪念日。从2014年5月开始,今年60岁的刘增宪重走长征路,并沿途用写生方式记录下长征中的故事和精神。如今,这位红军的后代希望用他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长征精神。

被红军长征往事深深打动
  说起自己为何重走长征路,刘增宪认为,离不开父亲的影响——他是一位老红军。
  刘增宪的父亲刘一层,是原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父亲15岁时,就在老家湖北省大冶市参加了红三军团儿童团,负责插路条、站岗等工作。”刘增宪告诉记者,父亲不仅是著名油画家,还有另一个身份——红军。
  尽管父亲后来很少提及这段往事,但在刘增宪17岁时,父亲发现他喜欢军事题材的画,就让他下乡当知青,并告诉他:“如果对红军历史感兴趣,一定要到实地去看,多走、多听。”
  从1983年开始,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刘增宪就陆续到过一些长征经过的地点,并创作了一些作品。1986年,他创作的油画《小草》,以草地为背景,画了一位弹吉他的解放军战士,这幅展示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放军战士新形象的作品入选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美展。1996年,他创作的《大渡桥横》大型油画,将22位勇士的头像置于战火弥漫的泸定桥上,用全景视角加上二维空间转换的新方法来展示革命战士大无畏的精神,获四川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优秀作品。
  让刘增宪作出重走长征路决定的,还与我市目前年龄最大的老红军——刘文治有关。刘文治是刘增宪一位朋友的母亲,2012年10月,适逢刘文治100岁大寿,朋友邀请他前往做客。
  “刘文治1933年参加红军,工作是在被服厂,为战友们缝制军帽和米袋。后来成为女兵排排长,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刘增宪说。
  在拜访这位“国宝级”老红军时,记忆力已经衰退的老人只有在回忆起长征时,两眼会发出光芒:“我带的女兵排,全部走出了草地,一个都没死!”
  翻雪山、过草地,沿途不断有战友牺牲、成天吃野草的女兵排靠自己背的一坨盐活出了性命……那些异常艰苦的革命往事,在刘文治老人心里永远无法磨灭,也深深打动了刘增宪。
  “2016年就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决定用两年时间,去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刘增宪说。

“重走”充实了创作源泉和手法
  2014年5月,刘增宪重走长征路启程,首站选择贵州省赤水市。
  “红军四渡赤水,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阴谋。”在这里,刘增宪寻访了青杠坡战役旧址、红军医院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地。
  接下来,6月翻越夹金山;9月,探访阆中红军纪念馆;10月,渡过金沙江;12月,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刘增宪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平时有教学任务,要完整地沿着长征路走一遍不可能。刘增宪在地图上把长征线路标记出来,并大致分成几个板块,每个月抽出几天或十来天时间,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地去。
  饿了,吃方便面;困了,将车停在当地派出所门口睡车内……2年时间里,刘增宪沿着长征线路自驾12万余公里,到达了江西、贵州、湖南等13个省市的260多个红军长征旧址,几乎所有长征过程中大事件、大战役的发生地,他均一一探访。
  一边走,刘增宪一边作画。湘江血战、巧过乌蒙山、胜利会师……这些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战役,都通过他的笔,被他画在画中。
  10月14日晚,记者一行在刘增宪家中,看到了堆得满满当当的100余幅作品。
  苍茫的山脚下,是已经塌陷的喇嘛庙……客厅里一幅3米见方的大画板上,画的是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班佑寺巴西会议旧址。“巴西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这可是全国唯一长征遗址原样保存地。”
  经过两年的重走,刘增宪如今对长征故事如数家珍: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境内的“平分土地”石刻,整幅标语占地3200平方米,是红军长征中刻下的最大标语;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人郑金煜,就是《七根火柴》的写作原型;原出身于富庶人家的吴焕先,为追求理想投身革命,后成为红二十五军“军魂”人物……
  “一边行走,我也一边充实知识,探索着艺术上的创新。”刘增宪告诉记者,自己和学生沿途拜访各地的纪念馆,并与当地专家、红军后代深入交谈,记录长征背后的人物和故事。
  “随着对这段革命历史的认知,我创作的思想和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刘增宪说,最开始自己更多从艺术角度作画,现在则着重把长征中的大事件以及革命精神,用创新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如在描绘延安吴起县的红军长征胜利广场时,用夸张的色彩对比和构图使视觉中心向纪念碑集中,突出长征胜利的主题;在画若尔盖“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时(当时800余名红军战士历尽艰险走出了草地,却因为精疲力竭,夜晚休息时牺牲在了班佑河畔),用纪念碑上方密布的乌云但却即将散去的画面和火光,来表达革命的曙光即将到来……
  一路上,刘增宪还以钢笔画的形式画下几十幅“长征日记”。比如从于都出发的长征源头、渡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地,热火朝天的革命场景……刘增宪在一张张普通的白纸上,用画笔记下所到之处的地标、雕塑、当地所产生的歌谣、语录和自己的所感所想,非常有趣。
  “学校支持我开个人画展,展出这些画作。”刘增宪说,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反映长征路,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构筑中国梦的一种特殊表达。

让更多人了解、传承长征精神
  不止自己重走长征路,刘增宪还身体力行地传播着长征精神。
  除有的写生课会带全班学生到长征纪念地,每到放长假或暑假时,刘增宪也会叫上几名学生跟自己同行。
  为什么这样做?刘增宪告诉记者一件事,他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改编”之地)时,问当地初中生红军纪念馆在哪里,他们均摇头不知。
  “其实纪念馆距离我问路的地方不到50米。”刘增宪叹息道,还有不少90后大学生,对红军历史和长征故事不了解或不感兴趣。
  “长征精神包含了坚定不移的理想和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在刘增宪看来,长征不仅是一部英雄史诗,更是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因此,每到一地,除在当地纪念馆搜集史料、走访百姓,刘增宪还会在一些中小学校讲授长征励志故事,带孩子们到纪念地画画,对青少年们进行红色革命历史教育。
  “革命故地很多孩子都是红军的后代,不能让他们忘了这段历史。”刘增宪说,正是这些革命先烈,才让我们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不少革命人物和事迹已快被遗忘。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郑佑,曾两次跟随刘增宪到陕北苏区、金沙江等地。“此前,我和同学们对长征精神和红军故事‘没多大感觉’。”郑佑坦承,但是,重走长征路那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大家就出发,一路颠簸探访长征故地,那些险要的天堑、战火燃烧过的地方,让自己深深感到震撼。
  百丈关战役、七里岗战役……一路上,刘增宪还会给学生们讲长征中惨烈的战役和为战友而牺牲的红军故事。
  “我们学到了比书本更鲜活的长征故事,也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郑佑说,通过这样的行走写生,自己才体会到刘老师笔下浓烈炫目的色彩、大气磅礴的构图背后,那熊熊燃烧的激情和画“魂”!
  “作为免费师范生,自己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有责任将这份精神传承、弘扬下去。”郑佑表示。
  “学校将为刘增宪申报市级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并支持他在大中小学校开展重走长征路的专题讲座和画展。”西南大学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还计划协助刘增宪出一本书,暂定名《雄关漫道——重走长征路写生之旅》,以更多渠道、更广泛地传播长征精神。
  “跟着走,前方就是希望。”采访结束时,刘增宪表示,正如刘文治老人所言,长征精神是一种信仰和力量。“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传播长征精神,自己也会竭尽全力继续做这件事。”
  (原载2016年10月20日《重庆日报》01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