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5年05月22日
新闻内容
第二版:时政·特别关注
顾毓琇在北碚的那些日子
 作者:记者 卫庆秋  浏览次数:5973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个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清华大学工学院创始人之一、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首任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国际桂冠诗人”……这一串响亮的头衔都属于同一个人。他叫顾毓琇,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理大师。因为70多年前的那场战乱,顾毓琇与北碚结下了不解之缘。

520,位于红楼的顾毓琇纪念亭正式落成开放。对许多北碚人而言,这个名字和抗战时客居北碚的名人们相比,有着更多的陌生感。两年零三个月,顾毓琇在北碚的短短岁月,却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回忆……

嘉陵江边的“三顾茅庐”

19395月,惨烈的“五三五四大轰炸”夺去了重庆市中心地区数千人的生命,居住在通远门的顾毓琇一家连夜逃到北碚,暂避在租屋“峡居”里。

当时,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的顾毓琇,还兼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所长一职,此前,研究所的真空管制造设备由汉口迁至北碚,顾毓琇多次因公来碚。这一次,顾家人索性就留在了这个有着蓝天白云、如画山水的小城。

同年921日,顾毓琇与担任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的三弟顾毓瑔、担任中央工业试验所技术负责人的四弟顾毓珍在杜家街一带租了一块田地,分别建起三座朝南的茅屋平房,再用竹篱笆围成个院子。因为“顾”这个姓氏,再加上是三兄弟同住,友人便借三国故事的典故,给这座院子命名为“三顾茅庐”。顾毓琇还请大教育家于右任题字,并刻成匾挂在院门上。

在北碚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顾家人仍乐观地生活着。缙云山、北温泉都曾留下过顾毓琇的足迹;拿惯了画笔的夫人王婉靖不但学会种包谷、红苕、向日葵,还学会了做四川泡菜;与梁实秋、冰心等人的交往,也让顾毓琇这个异乡人感到快乐。

可惜的是,时隔70多年,“茅庐”因极为简陋,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修复了。

“跑警报”的岁月

在抗战时期,北碚也并非净土一片。日军的轰炸虽不像在市中心那么密集,但人们也免不了时常“跑警报”。

1940527,北碚第一次遭遇日机轰炸,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教授和其他六名师生不幸罹难。一江之隔的“茅庐”虽幸免于难,但也让顾毓琇一家人感到心惊胆战。

时隔一个月,第二次轰炸来袭,顾毓琇因发热回家养病,难以行动的他和家人只能躲进附近的防空壕里。这一次,顾毓琇与死神擦肩而过,一颗炸弹落在距离“茅庐”五十步的小山坡上,碎片飞到屋顶,震碎了房中的玻璃。躲在防空壕里的顾毓琇感受到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

最令顾毓琇悲伤的是,他的第二个女儿顾慰慧因病夭亡。顾慰慧出生在“茅庐”,在顾毓琇眼中,这个爱笑的女儿“不怕敌人,不怕轰炸,她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勇敢的小战士!”但是这个被众人喜爱的小女孩却没能逃过病魔的魔掌,因为“跑警报”而感染风寒,不到两岁的顾慰慧离开人世。

顾慰慧的夭亡在顾毓琇的心中留下深深的伤痕,他把爱女葬在了金刚碑附近,还作诗写文纪念她。

留给北碚的那些“礼物”

“自结茅庐隐一樵,疏星点点耿天寥。乡音久断还看月,时雨偶来且听蕉。遥寺晚钟惊宿鸟,客船归梦阻残桥。流人苦望收京早,烽火家园柳万条。”这首名为《茅庐》的七言律诗是顾毓琇客居北碚时的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此后,顾毓琇诗性大发,一生共赋诗近8千首。

在爱上写诗之前,顾毓琇的另一大兴趣是戏剧写作。19404月,顾毓琇编写的话剧《岳飞》在国泰大剧院演出,大获好评。7月,顾毓琇把修改后的剧本《苏武》付印,所改动的地方大多都是在防空洞里完成的。

作为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顾毓琇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更是不得不提。他是中国古乐谱的专家,学术界以他的348频率为中国的黄钟标准音。1940年夏天,顾毓琇根据德国诗人席勒的原著,把贝多芬交响乐《欢乐颂》歌词译成了中文。

19418月,在北碚居住两年零三个月后,顾毓琇居家迁至青木关的“蕉舍”。虽然已经离开,但顾毓琇对北碚仍有很深的感情。1944年,寓居北碚的著名辞典学家杨家骆倡议编纂《北碚地方志》,顾毓琇就是发起人之一,并编纂了工业志分志。这是顾毓琇献给北碚的最后一份“礼物”。

顾毓琇夫妇抗战期间寓居重庆北碚的合影(资料图片)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