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4年05月13日
新闻内容
第四版:副刊
北碚江边的春游思绪
 作者:杜巴金  浏览次数:6240  放大 缩小 默认

暖暖春日,和老伴一起带着小孙女到北碚嘉陵江边游玩。触景生情,沧桑之感顿起。

回想上世纪50年代,随着电影《上甘岭》的热映,片中插曲《我的祖国》红遍大江南北。我第一次唱这首经典的时候正值花季,还是一名初中学生,学校就在嘉陵江边。每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声响起,不管是唱还是听,心中立马就激情荡漾、暖流布身。“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简直就是唱的我们北碚!

如今北碚的孩子们在嘉陵江边恐怕再也听不见艄公的号子了,看不见挂着白帆的木船,更看不见那一队队身罩褴褛长衫、佝偻着身躯、吃力拉船的纤夫了。北碚的山还是这些座山、江也还是这一条江。虽然有了雄伟盘旋的碚东大桥、美如彩虹的朝阳桥等等。但是,几十年前见过的大小木船,大船边两队水手吼着整齐的号子用力划桨勇搏激流,溅起朵朵白色浪花的场面,完全没有了踪影。对于像我这样的老家伙来说,这飞快的脚步,似乎也捎带着踏出了那么一点点别样的乡愁。一小丝的缺憾让人心中有些怅惘莫名。

正码头其实称不上原来意义的“码头”了。江岸边稀疏停靠着三两艘餐饮、观景的趸船,但是与数十年前岸边江里大片船只遮蔽水面,跳板、陡梯上人员、货物川流不息相比,在我这老眼中,还是显得有点孤独、冷清,码头的主角不再是船。看看滨江马路停满的私家小车,高梯上下游人如织,车水龙马、熙熙攘攘;正码头坎上坡下一派繁荣,北碚热闹的江城新貌,的确是今非昔比。沿滨江路下石梯,向江边行走、观景。记忆中的船上白帆,变换成了覆盖大片河滩、五颜六色的茶棚和遮阳伞。艄公的号子和纤夫的“嗨哟”声,也变成了遮阳伞下嘈杂的麻将声,夹杂着品茶人的谈笑声和现代“龙门阵”。爱吃烧烤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一边相互逗乐、嬉戏,一边吃着烤串,好不快乐。河边也有不少像我这样的老年人。不知道他们对于眼前展现的这一切,是否已经见惯不惊?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按捺不住思绪里翻页着的往日画面,硬要拿来和现在相比?

江边高高的天空,色彩灵动的风筝多得数不胜数。河滩上有的年轻妈妈帮孩子抖弄着风筝。春风里的她们心里想的,或许是孩子的将来,希望也会像风筝一样,一帆风顺,尽可能飞得高些、再高些。几位和我差不多年纪的风筝玩家,手把着亮光闪耀的高档精致线轮绞盘,以专业的水平,把风筝放得很高很远。眯着眼睛遥望飞在云端的风筝,地上的人在春风的吹拂中随之弋动着脚步;风筝和人尽入春日画中,飘飘欲仙。小孙女也放风筝了,风筝飞起来以后,她把线轴交给奶奶,提起塑料小桶和沙铲,拉着我去岸边撩水。撩水的孩子也不少,他们顽皮地嬉笑着,把一块块鹅卵石抛进水里。溅起的涟漪映照着天真美丽的小脸蛋,让老人们十分的惬意、醉心。

该回家了,我特意再去庙嘴岩壁下新铺的石路台阶上踯躅。找寻到石壁上或许是仅存的一处纤痕,掏出袖珍的数码相机为它们留影。无数纤藤勒磨出的这一条条纤痕,它们更记得艄公的号子和船上的白帆,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一辈一辈纤夫的辛劳和哀痛,记录着嘉陵江和北碚江边千帆过往的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