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4年05月14日
新闻内容
第A1版:要闻
北碚中华村:废弃矿坑“长”出农文旅融合新产业
 作者:  浏览次数:1010  放大 缩小 默认

  

  5月6日,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农文旅产业园内,一场乡村篮球赛正在进行。球场被青山环绕,但山壁上却有一道道刀刻般的痕迹,这是当地过去开山采石留下的“伤疤”。
  如今,在这片山壁环绕的旧矿坑内,种植了300亩桃树与李树,李树已经结出幼果,引来不少游客打卡拍照。从果园向山上看,还能看到一栋造型别致的民宿。蓝天白云下,矿坑、民宿、果园、球场组成别样的风景。
  曾经,这里是轰隆作响、石灰飞扬的矿场,四处布满矿洞,如今这里从满目疮痍变为“满眼是绿”,中华村也依靠这一绿色转型,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关闭矿厂为村民谋“生态出路”
  中华村农文旅产业园的负责人是周松,以往他和父亲主要依靠采石场为生。
  中华村土地瘠薄,但石灰石资源丰富。2001年起,周松的父亲就在当地开山采石,加工制作建筑石料,一度供不应求。日积月累,中华村被挖出了300亩规模的矿坑。
  时间来到2016年,周松刚接手采石场没几年,当地为了保护生态,开始引导采石场有序关停。
  采石场关停了,但周松父子租用的土地还未到期,接下来这片闲置的300多亩土地该发展什么产业?
  周松了解到,很多矿山复绿是种上易成活的刺桐树等树种,虽然成本不高,但很难产生经济效益。
  “采石场最兴盛时,有不少村民在此务工。如今闲置的土地涉及上百户村民,草草复绿吃亏的还是村民。”想到这儿,周松决定找到合适的作物,将这片“生态伤疤”变成村民致富的“绿色产业”。

填土种果树矿坑变“绿色银行”
  周松先后前往四川等地考察,最终选准了桃树和李树。“这两种果树不仅管护成本低,经济效益也不错。”
  然而,由于常年开采,矿场所在的土地已经“面目全非”,裸露出的全是光秃秃的石头,可以种植的土地少得可怜。要在这样的土地上种果树,难度可想而知。
  周松查询了类似矿山的复绿案例,带着工人将从外地移来的土壤,对矿坑一一进行回填,再将回填区域垫厚。在矿坑边缘的梯级悬崖,他也和工人一点点运送土壤填平。终于,300亩矿坑被改造为适合种植果树的土地。
  有了合适的种植区域,矿坑内光秃秃的山壁逐渐被300亩果树填满。曾在矿山打工的20余位村民,也跟着周松“转型”成了果农。
  到了花期和采摘期,有不少游客自发前来“打卡”,这让周松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他利用矿场周边闲置的农房修起了民宿,并于2020年正式营业。
  “没想到民宿颇受欢迎,通过和果园‘捆绑销售’,花季和采摘季时,9个房间住得满满当当。”周松说。
  2021年,中华村建成了柏油路村道,前来赏花、采果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陆续围绕矿坑果园,打造了乡村咖啡馆、图书馆、餐厅等乡村文旅业态,如今,中华村民宿文旅产业园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6.6万元固定分红。

生态“旅游饭”越吃越香
  果园、民宿产业人气旺盛,让中华村村干部看到了一条发展生态产业的致富路子。
  以往,中华村村民有种植糯小米的传统,但由于多年采矿,村民种植规模逐渐缩减,2020年之前,村里糯小米种植规模仅有50余亩。
  “何不借着村里发展生态果园、民宿带来的人气,让咱们村的糯小米成为游客的伴手礼首选?”中华村驻村第一书记华荣彬想。
  说干就干,村集体开始将村民散种的糯小米统一收购、包装上市,当年营业额达到12万元,盈利近3万元。
  2023年,依靠村里生态游的人气,中华村的糯小米产业打造了100亩标准化种植产业园,并开发出了白酒、空心面等产品。以往无人问津的糯小米,成了游客首选的伴手礼。
  “咱们村靠着农文旅产业园和糯小米产业园两大‘生态法宝’实现了绿色转型,未来我们计划深度加工糯小米产品,继续增加生态果园和民宿的人气,让咱们村的生态‘旅游饭’越吃越香。”华荣彬说。
  来源:重庆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