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13年08月09日
新闻内容
第三版:新闻
小书屋成普法大课堂
 作者:记者 张灵 通讯员 杨欣竹  浏览次数:614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刀峡退休老师王凤炳10多年如一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居民义务普法

“法制宣传我亮相,为了凝聚正能量。朝朝代代治华夏,至理不变法为大。”在位于金刀峡镇偏岩老街18号的一间农家书屋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手持三块楠竹板,一边打着节奏,一边说着自编顺口溜,引得周围邻里乡亲拍手称道。他就是这家书屋的创办者、75岁的退休教师王凤炳。

他的书屋是重庆市“百千万普法示范工程”示范大院、北碚区人民法院便民诉讼联系点。顶着2006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的光环,王凤炳表示荣誉不是目的,却是鞭策,无论是1.8平方米的黑板报还是现在50平方米的书屋,帮助村民们学法懂法用法的行动不会停止。

从黑板报到书屋   普法初衷从未改变

外出务工村民,由于不懂法,受了工伤却索赔无门;子女不尽义务、遗弃老人……2001年,从金刀峡镇中心校退休在家的王凤炳发现村上不少邻里乡亲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于是萌生了办黑板报普法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伴周映笔的支持。

不久,王凤炳就在家旁街上的一面墙上刷出了一块长1.5米、宽1.2的黑板,每周一次,在这块黑板上书写或张贴对村民有用的法律法规等信息,风雨无阻。他还在自家空出一间房,拿出自己收藏的300余本图书,办起了小型图书室,供周边居民免费借阅。

2002年,王凤炳用退休金在偏岩老街买下了一栋临街四间房,将自家书屋搬到了这50多平方米的新天地。“这里够宽敞,位置又好,大家来看书更方便。”此后的每年,王凤炳都要从储蓄中拿出几千元购买书报,11年过去了,王凤炳的书屋藏书已达2万余册,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与法律相关的书籍。为此王凤炳还特别用心地四处收集法律法规、案例解读等有关资料,仔细加以钻研学习,并整理装订成册供他人查阅,这也让他在当地获得了“法律百事通”的美名,周围居民一有关于法制方面的疑惑或纠纷都会到这里找他评评理,出出主意。

1.8平方米的黑板报到50平方米的书屋,王凤炳的普法初衷从未改变。

金钱板、顺口溜齐上阵   街坊们爱来这里听法学法

“法律百事通”声名远播,慕名前来看书学法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但随之也暴露出阅读普法形式过于单一、读者文化水平有限等问题,王凤炳开始琢磨如何让普法形式丰富生动起来,让更多人能看得懂、听得懂。

通过多年的摸索与积累,王凤炳将自己所知晓的法律知识以及发生在身边的法律法规鲜活案例,与“顺口溜、金钱板、花鼓、莲花落”等当地居民喜闻见乐的传统艺术形式相融合,每逢闲暇,就以打快板、说顺口溜等老少咸宜的方式,向慕名而来的人们讲法传法。“打快板、花鼓,再加上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这里,无论老少都爱看爱听,且看得懂、听得懂。这样我普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法律免费“咨询点” 村民学会以法维权

书屋的读者有的带着疑问与纠纷而来。2010年,家住偏岩街道的书屋常客陈安平,因其亲戚工伤致残,投诉无门,找到了王凤炳求助。王凤炳获知情况后,认为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于是与陈安平一起在书屋中学习研究《工伤处理条例》,并依据其中的相关法律条款和程序收集证据,申请工伤鉴定和劳动仲裁,最终陈安平因公致残的亲戚获赔56万元。陈安平想要送上感谢金表达谢意,王凤炳谢绝了:“要收钱,人家不如去请律师更专业,我只是尽我所能为街坊邻里提些意见参考罢了。”

这些年来,在书屋向王凤炳咨询政策法律的读者不下5000人,而经他成功调停的各类矛盾纠纷就有1300余件,且调解后均无上访、无诉讼。

农家书屋里,王凤炳用快板书“说法”。 通讯员  杨欣竹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