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4年03月01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副刊
柑子湾散记
■吴祥鸿
 作者:■吴祥鸿  浏览次数:1209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次路过斑竹村,我都会多望一眼西南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它的小地名叫“柑子湾”,是原西南农业大学部分涉农科目的实验农场。那时候的农场,除了公路边的农田依照农时轮种水稻、玉米、红苕、豆子、油菜、棉花等粮经作物外,还有果园、茶园、桑园、鱼塘等等。2005年,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学校开始扩建。与此同时,北碚城南新区也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随着将军路、文藻路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车,以及学苑小区、学府江山等小区的建成,柑子湾的田园风光与美丽新城相伴。
  犹记得刚进入西南农业大学那年的初冬,一个有太阳的日子,老师带着我们到柑子湾采摘柑橘。出校门过黄树村,先来到小茶园。老师告诉我们,这个面积不足3亩的茶园,栽种了从全国产茶区引进的数十个优良品种。穿过茶园再往前就是柑橘园了。果园很大,估计得有两三百亩,全是进入盛产期的锦橙。半天时间,我们一直穿梭在林间,树上树下不停忙碌着。最后,我们唱着歌,抬着果,绕过篱笆,将收获的柑橘送到库房。从柑子湾通往斑竹村的路上,有一片栾树林,林下有一个面积约10亩的实验茶园。学习专业课程后,我常到这里开展生物调查和扦插育种等。许多年后,我也时常带儿子来这里踏青,与其说是带他认识自然,不如说是我自己在寻找青春的记忆。
  在西南农业大学的第一个春天,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和同学们踏青,沿公路走着走着就拐进了桑园。大家一边交流情感,憧憬未来,一边死死盯着桑树林。原来,一张张桑叶背后,隐藏着一颗颗青色、红色、紫色的或生或熟的桑葚。忙活一阵之后,每个人的手上、嘴角都留下了桑葚的汁液。来自树上的惊喜还没尝够,脚底下又涌现出新的慰藉,成片的折耳根迎着风向我们打招呼。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佳肴:凉拌折耳根。后来,在毕业20周年聚会上,同学们聊起这段往事,一个个都记忆犹新,啧啧咂嘴。比起这道偶遇的素菜,那之后我邂逅的一道“硬菜”更是有趣。
  那是若干年后,同样是一个有着冬日暖阳的好日子,我带着儿子来到桑园,在淌着汨汨清流的溪沟里寻找蚌壳。寻着寻着,就径直来到了柑子湾堰塘。堰塘里的水已经放干,只有淤泥。堰塘边散落着大小不一的蚌壳残体。再看塘中,淤泥上布满了一道道小口,那正是蚌壳钻进淤泥后留下的痕迹。我叫儿子在边上守着,自己脱了鞋袜到塘中挖。这是个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儿,不到半个小时,我就累得腰酸背痛,好在挖出来的蚌壳个顶个的大,怎么着也有二三十斤了。看着满满一地的“战利品”,我们父子俩犯了愁:怎么拿回家呢?我对儿子说,要不拿两个回去研究就是,多的就不要了。儿子嘀咕着说,这么多大蚌壳,丢了好可惜,爸爸你衣服大些,就用你的衣服包着抬回去吧。虽然嘴上说儿子出的是个馊主意,但其实我是真想带回去做一道辣子蚌壳。于是,我脱下西装外套,弄了些树枝和青草垫上,将蚌壳打包扛了回去,精心烹制了一道鲜香脆辣的“硬菜”。
  四十年前,我在西南农业大学读书,偶尔经过柑子湾,那里是一片原生态的田园风光。三十年前,我住在北碚黄树村,经常散步到这片果园,看看那片郁郁葱葱的桑园和栾树林。二十年前,我住到北碚城南,时时走过这段熟悉的路,眼瞅着阡陌相通的实验农场一步步变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基地。如今,除了桑园还见证着基地内年复一年的轮作,那些果园、茶园、树林呢?它们虽然不再开花结果,却“长出”一栋栋楼房、一条条街道。如今,“柑子湾”成为文藻路上城市公交线路的一个站名,承载着“柑子湾”一路走来的点滴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