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4年01月05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综合
让环境更优城市更美北碚努力打造“无废城市”建设样板
 作者:  浏览次数:1661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代宇航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快递包装、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垃圾、废金属等垃圾围城等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沉重包袱。“无废城市”建设,则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思路。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废弃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区坚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探索北碚模式,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科技赋能垃圾分类更快捷
  外观更时尚,空间更优化,分类更精细,投放更便捷……日前,在天生街道西南大学南社区,一个崭新的智能垃圾箱房正式投入使用。
  不同于常见的四分类智能垃圾箱房(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该垃圾箱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将可回收垃圾分为废玻璃、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张、废织物5类,有害垃圾分为废电池、废药品、含汞废弃物、有机溶剂类包装物4类。
  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社区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主阵地。西南大学南社区位于西南大学旁,现有居民2685户,老旧楼院较多,人口密度大。社区目前共安装厨余垃圾智能回收设备20台,智能可回收物回收设备1套,针对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提供智慧化分类投放服务。“以科技力量助力垃圾分类‘新日常’,实现‘分类人人参与’‘过程有理有据’‘环节循环可控’。”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投放点的桶边督导人员还会对投放不准确的垃圾重新进行二次分拣投放。
  “为了让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我区倾心打造了‘无废城市’‘垃圾分类’主题展厅,通过图文、视频、互动参与等形式向居民科普垃圾分类知识,促进居民环保意识提升。”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学处理垃圾“变身”用处多
  2023年12月27日,位于缙云体育中心旁的城南生活垃圾中转站厨余垃圾处置点,一台大型设备正在运转。工作人员站在机器旁边,按下启动按钮后,垃圾桶沿着升降机慢慢上升至投料口,再将厨余垃圾倒入设备中进行处理。
  “厨余垃圾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产生液体多、发酵气味大等问题,直接填埋又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我们的设备可以将其进行烘干处理,减少异味和渗滤液产生,还能有效规范厨余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理环节,斩断非法使用厨余食物饲喂生猪、提炼地沟油链条,清洁环境的同时也保护市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区固运公司总经理郑善群介绍,这台设备一次能收集约10吨厨余垃圾,配合厨余垃圾的专门收运车辆,全区每天运输厨余垃圾近200吨,基本实现辖区内厨余垃圾应收尽收。
  记者了解到,厨余垃圾经过预处理后,分离出有机物,油脂经过提纯去杂后可以产出生物柴油基础油。固渣部分则通过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若条件允许,剩下的渣料还可以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以发电,成为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实现厨余垃圾变废为宝。据测算,1吨厨余垃圾可以产生100公斤有机肥和10公斤生物柴油基础油。

共建共享全民动员齐参与
  “废纸板、矿泉水瓶甚至废衣物都是可以拿去回收站卖掉的,如果实在想扔,就扔进标有‘可回收物’的蓝色垃圾桶……”近日,在水土街道和悦社区,社区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张家润正在为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工作合力。自2023年开始,我区成立全市首支“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队伍”,发动全区17个镇街190个村社192名义务监督员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构建起“技防+人防”互补并重的网格化环境治理新格局,打通村(社区)环境宣传“最后一公里”。
  如张家润一般的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他们在社区、农村,用最朴实的语言传播环保理念和知识,成为我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构建全民共建体系,根植绿色发展理念的新亮点。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盼,解决实际问题,扎实稳妥开展‘无废城市’各项创建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主题教育在基层见行见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