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关注
上一期 下一期
标题导航
·我在现代弹古琴 2023-09-08
·人物对话 2023-09-08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广告刊例 | 进入主站
往期回顾
2023年09月08日
新闻内容
第A3版:关注
我在现代弹古琴
——专访古琴传承人刘华
 作者:  浏览次数:2066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韦玉婷
  初秋的北碚,早晚已归于凉爽,但白日里,阳光依旧炙热。在轨道交通六号线状元碑站附近的居民楼里,一户人家大门轻掩,传出一阵轻微含蓄、余韵悠远的琴音。
  推门进屋,琴音便真切了。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白墙,墙上挂着一幅古人弹琴品茗的水墨画。左边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上书——得闲斋。前面是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桌,设茶席以待客。侧面摆放着一床古琴,弹琴之人怡然自得端坐琴前,抹、挑、勾、剔、滚、拂、绰、注……曾在太空奏响的古琴曲《流水》,便从弹琴之人的指尖缓缓溢出,摄人心魄。
  弹琴之人名叫刘华,字敬诚,号新塘山人,他便是这得闲斋古琴馆的主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
  刘华是湖南衡阳人,大学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因为喜欢音乐和唱歌,所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贵阳开了一家音乐书店,做图书、影像制品买卖。
  “最初接触古琴,还是在开店那会儿。”谈及一开始对古琴的印象,刘华忍不住笑道:“店里有一些关于古琴的老碟片,平时我会用音响播放出来。可能是以前的录音设备不太先进,录取的声音有些失真,当时并不觉得好听。”
  直到一次,刘华听到朋友现场弹奏古琴,才深深被古琴的魅力所折服。“和音响播放碟片的声音完全不同,指尖在丝弦上上下滑动,产生的声音像是人的呼吸,张弛有度。”当时,身边的朋友大多开始学习古琴,刘华也被这样的氛围感染,拜蜀派古琴传人黄艺书和姚门古琴传人孙嵩为师,走上了漫漫习琴路。
  相较于其他传统乐器,古琴的学习并不难。2012年,刘华定居北碚,异乡扎根并没有让刘华丧失学习古琴的热情。“老师们都不在北碚,我们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会给老师买好机票,邀请他们专门抽出一段时间,到北碚来为我们授课。”刘华说,“学习古琴也不简单,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弹出更为流畅的曲子。”
  刘华最喜欢的古琴曲是《流水》,其中包含了著名的“七十二滚拂”(张孔山《天闻阁琴谱》里《流水》为9段,第6段全部用滚拂指法,模拟水流湍急,是川派古琴特有的演奏方式)。“学《流水》的时候总觉得音与音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流畅,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花更多时间练习。”
  为了不影响其他人,刘华经常抱着琴,到没人的地方练习指法,时间一长,手指都被磨出了血泡。“有一次和朋友一起练琴,练着练着朋友睡着了。”谈起废寝忘食练琴的“苦日子”,刘华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令他捧腹的笑点。
  老师是一对一授课,学琴的人大都彼此认识。为了抓住珍贵的学习机会,刘华上完课后就安静地坐到“教室”后面,继续听老师为其他学生讲课,往往同一堂课听五六遍。学琴期间,刘华得到了古琴传承人姚公白、王俊等名师名家的指点,取长补短,渐渐有了自己的弹琴风格。
  长时间学琴让刘华渴望了解更多传统文化。“了解越多,就越觉得自己平凡,就更想去学习。”刘华和朋友们一边邀请西南大学的老师讲授国学,学习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一边在茶艺、花艺、香道等实践中体会古琴与它们之间的微妙联系。
  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和琢磨,刘华的琴技得到老师的认可。2013年,刘华开始从事古琴教学。

“阳春白雪”共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因古琴成为知己,后来因钟子期病故,俞伯牙决定终身不再弹琴。这段故事令无数人动容,古琴这个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文人喜爱的乐器,因着它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刘华也迎来了他的第一批学生。
  从学琴人变为教琴者,身份的转变让刘华有些无措,“一开始教学生,可谓是‘上课45分钟,备课2个小时’。我只能在授课过程中不停总结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独有的‘教案’。”
  弹琴是偏个性化的事情。在个性的驱使下,刘华希望拥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来延续自己的个性。2019年,刘华在位于月亮田的兰园开起了自己的琴馆——得闲斋。琴馆前几块菜地,门口还有一口池塘,夏天葡萄爬满架,冬天三五友人捧热茶,惬意非常。
  刘华有一个学琴七八年的学生,50多岁,家住九龙坡区,每次来琴馆学琴都要花费5个多小时。“为了方便远道而来的学生,我决定把琴馆搬至轨道交通六号线状元碑站附近的居民楼里。”刘华笑道。居民楼里,初来乍到的得闲斋什么都没有。最初的窘迫并没有让刘华和学生们放弃,琴馆的墙是刘华一点一点刷白的,琴桌、凳子、博古架等是学生送来的闲置物品,琴馆的牌匾和墙上的画,是刘华的朋友们亲手书写绘制。大家齐心协力,只为办好一件事——把琴馆开下去,把古琴传承下去。
  2022年,刘华开始在抖音直播弹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古琴,喜欢古琴。”刘华的苦心没有白费,远在天津的王晓(化名)就是收获这份苦心的人之一。
  小时候,王晓的母亲就喜欢给她讲古琴,为王晓埋下了想要了解古琴、学习古琴的种子。后来上了大学,王晓的老师也请了名家在课堂上弹古琴。由于喜欢,大学毕业过后,王晓还专门去听过古琴音乐会。一说起古琴,王晓的眼睛放光,滔滔不绝:“去年我在直播间看到老师在弹古琴,老师弹琴时平和沉静的状态令我羡慕不已,我就更想学琴了。”看了一段时间直播后,王晓驱车从天津赶来北碚,在得闲斋旁边的小区租了房子,沉心学琴。
  王晓告诉记者:“现在我已经会弹3个曲子了,我会加倍努力,希望以后弹奏曲子时我都可以游刃有余。”
  截至目前,刘华共有学生六七十人,年龄最大的60多岁,年龄小的不到10岁。他们的职业有老师、有警察、有学生、有会计……

“归去来辞”任平生
  2020年11月6日晚,第二届缙云诗会“巴山夜雨诗歌奖”颁奖典礼暨主题朗诵会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的著名诗人和朗诵名家齐聚碚城,为“巴山夜雨”发声,为“自在北碚”高歌。刘华着一袭汉服亮相,配合朗诵者朗诵的《小令·相思寺》,弹响了古琴曲《长相思》,把台下观众的思绪带回了烟雨朦胧的缙云山,相思寺前那棵相思树仿佛近在眼前。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让北碚隐藏着迷人的风韵。“这也是我选择定居北碚的原因之一。”刘华说。平日里除了弹琴、授课外,刘华喜欢喝茶、看书、运动。
  在长久的沉淀中,刘华喜欢上了这种“乐琴书以消忧”的日子。
  兴趣和职业有机结合,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教授琴课的过程中,我的心态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学琴的时候无所求,学琴也不是为了教琴,所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收到了古琴给予的丰厚馈赠。”刘华坦言,“琴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我以前性格比较急,现在变得安静内敛了。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快乐和幸福,特别是学生有进步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
  除了让自己更加中正平和,弹琴也对刘华的家庭成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平时刘华弹琴的时候,孩子和妻子会在一旁静心聆听。每天早上,刘华会带着孩子一起诵读《论语》《大学》《中庸》等书籍。“主要是让孩子和传统文化建立情感和联系,现在这些内容或许对于他来说有些深奥,但以后或许会有用。”
  今年8月19日,“碧天秋思”北碚古琴协会七夕音乐会在北碚图书馆举办,刘华与众多古琴传承人一起,带领听众开启了一场与古琴的“浪漫约会”。
  “我们想让更多人认识古琴、了解古琴、喜欢古琴。其实学习古琴是一种生活方式,让弹琴者和听众在众声喧哗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放慢脚步和节奏。”对于琴馆以后的发展,刘华充满了希望,“‘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古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益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古今相拥而眠,我愿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小小个体,因为它值得投入一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热线:68863815 68319632 邮箱:bbb3815@163.com QQ:34428068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北碚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渝ICP备09011859号